黏鼠板的無差別傷害
黏鼠板常被視為捕捉老鼠或其他人類定義為害蟲的便捷工具,然而這樣的黏膠陷阱,常誤黏到其他動物,甚至家中寵物與孩童。比起原本鎖定捕捉的目標動物,很多時候反而是非目標物種受害。

黏到的不只是老鼠!黏鼠板的無差別傷害

我們最常接到民眾的回饋:黏鼠板黏不到老鼠,還黏到其他動物!

黏鼠板,被視為捕捉老鼠或其他人類定義為害蟲的便捷工具,然而這樣的黏膠陷阱,比起原本鎖定捕捉的目標動物,很多時候反而是非目標物種受害;常見的如鳥類、蛇類蜥蜴等野生動物,連幼犬貓、家中同伴動物甚至是人類都有可能受困。

受困於黏鼠板的松鼠 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野鳥誤觸黏鼠板 死亡率高達五成

鳥類因不易辨識黏膠又欲捕食陷阱上的昆蟲或老鼠,往往無辜受害。光是新北市動保處在2022年11月,就接獲至少4件鳥類遭黏鼠板沾黏的案件。根據台北鳥會救傷中心2022年的傷病鳥統計,共有184起黏鼠板案例,佔傷病鳥總數的4.2%,死亡率52.49%。死亡率在其他傷病原因中並非特別高,但卻需要大量人力資源和長時間的養護。救護過程對傷鳥的痛苦程度也有顯著的影響。

黏鼠板拯救程序既要迅速又得有耐心,鳥類常因掙扎而沾滿黏膠或產生開放性傷口,救援志工需將鳥類從黏鼠板解救後,再清除羽毛中的黏膠。過程中,鳥類容易遭受驚嚇而緊迫;沾染黏膠、髒汙的開放性傷口也會讓鳥類暴露於細菌感染的風險中而死亡(引用自台北市野鳥學會,註1)。此外,鳥類的骨骼相當脆弱,經常在黏鼠板上掙脫的過程中骨折,也因此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是死亡的悲劇。

受困於黏鼠板的小鳥 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保育鳥類也遭殃

不僅是生活環境中常見的麻雀、白頭翁等,台北鳥會救傷中心、動保處救援團隊與野生動物急救站等許多相關單位,都曾接獲通報、救援被黏鼠板沾黏的其他鳥類,如灰鶺鴒、領角鴞、台灣藍鵲、鳳頭蒼鷹等物種。雖然黏鼠板使用者並非主動獵捕特定鳥類,但若黏鼠板沾黏到保育鳥類經檢舉查證,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第1款獵捕保育野生動物,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註2)。

除了野鳥經常誤觸黏膠陷阱之外,過去幾年,相關單位也持續接獲不少幼貓受困,全身沾滿黏膠的救援通報,再再顯示黏鼠板對其他生物不必要的傷害。

與老鼠一同受困黏鼠板的領角鴞 圖片來源:桃園鳥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


對環境潛在的危害

黏鼠板所使用的黏膠成分,雖尚未經科學實驗證實會對人體帶來傷害,但黏合劑一旦產生惰性,或沾黏上灰塵後便無法繼續使用,因而通常是一次性質的,這也意味了丟棄黏鼠板時,大量的塑料與黏膠物質同時被丟入環境之中,可能會加重環境的負擔。若是以燃燒垃圾的方式做處理,也可能因燃燒黏膠成分產生對環境、甚至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民眾在處理黏有老鼠的黏鼠板時,更可能因不當處理方式、隨意棄置,導致鼠疫傳播的風險增高。

誤觸黏鼠板的小貓 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終結殘酷動物陷阱

或許有些人會提出,只要黏鼠板不放在室外,就能避免對其他物種無差別傷害的情形。然而即使將黏鼠板置於室內,也不乏有同伴動物,甚至人類誤觸的例子。

台北市動保處呼籲,民眾如果有鼠害防治的需求,捕鼠籠是最安全的方式,捕鼠籠的設計在捕捉動物過程中造成的傷害較低,不像黏鼠板會令動物動彈不得,甚至可能因掙扎受傷。野鳥協會也鼓勵民眾以友善動物的方式解決問題,使用捕鼠籠代替黏鼠板,也不建議用老鼠藥防治老鼠,因其容易造成猛禽或其他野生動物受害(註3、4)。


KiTA友善動物協會正在推動「連署不黏鼠」公眾連署,希望從臺北市地方自治條例中率先立法禁用黏鼠板。我們認為,黏鼠板並非面對鼠類問題的唯一解答。在生活中徹底落實政府一再宣導的「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防鼠三不原則,減少牠們在環境中的食物來源及庇護所,搭配氣味驅逐法,以預防鼠類進入家中的方式來根本解決問題,才是最能有效降低傷害動物與環境的替代方案。


加入連署不黏鼠,連署禁用殘忍無效黏鼠板


參考資料

註1: 【新聞稿】野鳥黏鼠板危機,過境鳥也難逃

註2: 市政新聞:黏鼠板誤傷鳥禽新北動保處救援安置

註3: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新聞稿-慎用黏鼠板,捕到的不只是老鼠

註4: 桃園市野鳥協會:受困黏鼠板的二次傷害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