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ndness to Animals KiTA)是一個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台灣首個定期 在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團體。我們透過務實且多元的方法,為動物發聲,推動友善動物的生活方式與法規政策,減少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展演動物、皮草動物及同伴動物的迫害與虐待。

為了保持獨立與公正,我們不接受政府、政黨與財團的資金贊助。我們主要仰賴公眾個人支持,打造友善動物的世界。當人們帶給弱勢的動物快樂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我們相信,友善,就有快樂。

rabbit

我們的信念

1
動物是朋友,強者保護弱小: 我們不會剝削、利用、殘殺動物朋友,並邀請公眾陪伴我們勇敢為動物發聲。
2
公眾能從源頭改變社會風貌: 動物用救的救不完。聚集公眾的力量,我們推動政策倡議與產業轉型,從源頭改變社會系統對待動物的方式。
3
公民社會能找到更好的解答: 面對跟人類有衝突的動物,我們鼓勵思考多元且務實的解決方案,緩解衝突,以及不再將消滅認定為唯一選項。
4
大家都願意成為善良的人: 我們相信,只要公眾願意開始瞭解、參與討論、付諸行動,您我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力量,發揮公民與消費者的影響力,一起幫助動物。
K.I.T.A核心理念
Kindness善良

提倡對動物友善

conceptIcon
Inspire啟發

啟發思考與討論善待動物

conceptIcon
Truth真相

揭露真相證明事實

conceptIcon
Act行動

採取行動帶來改變

conceptIcon

四大專案

動保法案推動

topicImage

減少動物實驗

topicImage

動物權教育

topicImage

蔬食風氣推動

topicImage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

最新消息

專案新聞
2025.11.12
應對猴害的整合性防治 —— 專訪林良恭教授
近年來「猴害」事件愈加顯著,幾乎在山區的農民都有農作遭到獼猴入侵的問題。獼猴非常聰明而善於學習,往往一陣子後就能破解防治招數,讓農民苦不堪言,著實「不勝其擾」。自2016年起,林業署委託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協助農民應對猴害,團隊已累積近十年的防治經驗,更形成一套完整的「整合性防治」,致力於人猴之間尋求共存之道。 ▋ 一個十萬年前就在的物種 若論先來後到,獼猴在十萬年前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台灣的特有種動物,林良恭笑著說「近年來獼猴的風評不太好」,專屬台灣的特有種動物成了人們厭惡,甚至是仇恨的對象。但為什麼獼猴會成為問題?林良恭指出三項主因:一是早期的開墾和狩獵活動導致雲豹滅絕,獼猴缺少天敵,就更難控制。二是農地也愈往山上走,更加靠近獼猴的棲息地,果園就順勢成了牠們的聚集處。三是觀光地的遊客會餵食獼猴,這會讓猴子的性成熟從原本的五歲提早到三歲,原本兩年繁殖一次改為一年一次,餵食行為會讓獼猴的數量增加三倍。 面對當前的猴害情形,林良恭表示「動物本身沒有罪」,應當先從人的角度來思考怎麼約束自己,再從動物的角度去思考生態學的問題。事實上人類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在付出代價,「自然保育」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而需要推廣。從野生動物的處境也能看見人類處境,如果野生動物都無法生存,可以想見人類也會遭遇相同的難題。因此「給野生動物留一點分寸」,儘量找尋和平共存之道,是林良恭多年來的核心理念。 ▋ 農民的自救法寶 對於農民來說,獼猴雖然是造成農損的頭痛對象,經常成群結隊闖入果園,偷摘果實、破壞農作,使辛苦耕種的成果付諸流水,但並非所有農民都選擇以獵殺作為手段。許多人在無奈之間尋求不傷害獼猴的驅趕方式,努力在保護生計與尊重動物之間取得平衡。為了守住果園,他們各自想出許多奇招:有些農民會點燃沖天炮,利用巨大聲響嚇退猴群;也有人手持彈弓或空氣槍朝猴子身旁射擊,達到威嚇效果;甚至突發奇想,製作出仿真的猴子模型,讓獼猴感到懼怕而不敢靠近。 更溫和的做法則是用網子將果樹罩住,阻絕猴子直接觸碰果實,或是在果園中擺放收音機,讓猴子誤以為人類活動頻繁而不敢靠近。有的農民甚至會在田間播放佛經,企圖感化牠們不再偷食果子。這些方法雖然不一定長久有效,但在獼猴與人之間的拉鋸戰中,顯示了人類在顧及生計之餘,依然試圖保留一份慈悲與創意,尋找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的可能。 農民製作的假猴子,用於驅趕獼猴。 圖片來源:林良恭教授 提供 ▋ 整合性防治要怎麼治? 「整合性防治」的原理是「同時考慮多方面向」,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複雜而多變,因此單一理解並然無法解決問題,也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除了要知道獼猴的動物學,也要考慮農民的感受、栽種與收入的經濟情況。而在方法上,林良恭會先與農民進行討論,實際瞭解當地情形,接著看獼猴的移動方向、預估在地的族群數量,最後便是規畫出防猴的方式。 在防猴的方法上,林良恭設計出兩種處方,第一種是驅趕。若採用驅趕方式要記得「選對時間」,獼猴是晨昏型動物,在清晨與黃昏時進行驅離才能對症下藥,並且鞭炮要打到猴子身邊才會有效。同時要能「聯合作戰」,周遭的農民連動起來一起驅趕,才能將獼猴不斷趕往深山。除了使用器具驅趕,也能讓狗來幫忙,稱之為Monkey Dog,一方面狗不能綁著而要使其能自由活動,二方面要能將狗收回來,不然狗跑到山上跟猴子一起,會變成好朋友。 第二種方式是用電圍網圍住農地,這一好處是可以防止整群入侵,對農作有更高的保護力。電圍網是「以嚇阻為目標,以非致死為原則」,就像電蚊拍一樣瞬間放電,而非一直輸出電流。因此獼猴被電到後受到驚嚇得以退開,既不會傷害到猴子,又能阻擋猴子靠近農作,是防治農損的好選擇。政府也在2015年就開始實施猴害電圍網架設補助,架設後能有效降低農損,成效顯著。 架設於古坑的電圍網。 圖片來源:林良恭教授 提供 ▋ 守護台灣生態,值得 「全民一起來」 人類喜歡吃甜的水果,獼猴也喜歡,這點無可厚非。因此當人們選擇栽種高經濟價值的果樹時,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幾乎是難以避免的代價。不過,在衝突的另一端,也有成功與獼猴友好的案例:有位農民在設置電圍網時,特地在圍網外保留一棵果樹讓獼猴取用。結果發現,圍網外的果樹被扒得乾淨,圍網內的農作還好好的在那,真正實現了人與動物的共存之道。 當然,也不乏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面對猴害「直接除去比較快」。但這樣的想法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長年來土地開發逐步向山坡推進,人類生活圈緊鄰動物原本的棲地,本就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入侵的條件,縱使除掉獼猴,也還會有其他的侵擾問題,單向去除不是解方。而在台灣農業逐漸高齡化的現今,林良恭也呼籲年輕人可以返鄉務農,將新知識與技術帶進農村,不僅能提高農作效率與產量,也會更有心力與創意去思考如何建構人與自然的共存方式。生態保育攸關台灣這塊土地的永續性,值得「全民一起來」。 👉【國內連署🇹🇼】  加入國內連署禁掉山豬吊! https://forms.gle/en9RYeeyjQTNfRCz5 ​ ​ 👉【國際連署🌎】  加入國際聲援禁用山豬吊! https://reurl.cc/aZRneZ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正在推動禁用山豬吊的連署,透過街頭宣導與網路宣傳,累積公眾的聲音,持續對相關單位施壓,未來也會進一步進行科學與政策調查,尋找出最佳解方。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專業的科學調查,取得有利證據遊說政府。
專案新聞
2025.09.10
【投書】當代台灣是否已忘記近百年前「畜魂碑」對犧牲動物的敬意?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 台灣多處可見寫著「畜魂碑」(ちくこんひ)或「獸魂碑」的石碑,台北、台中、嘉義甚至是澎湖都能見其身影,幾乎遍布全台。畜魂碑是日本慰問動物靈的一種方式,對那些為人類犧牲的動物表達感謝或慚愧之意,用於祭祀與鎮邪。日本統治期間將此習俗帶來台灣,成為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痕跡。 台灣的畜魂碑幾乎位於屠宰場旁,慰問雞、豬等經濟動物,隨著建設更迭,原先的屠宰場遭到改建,畜魂碑也可能輾轉遷移,安靜地矗立在宮廟、活動中心或是公園的一角,但碑上清晰的字樣依然訴說著過去,值得我們駐足聆聽。1 信義四獸山畜魂碑 感謝與慚愧並具──宜蘭畜魂碑碑文 經統計,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畜魂碑共有18座,分布於北、中、南各地,宜蘭、松山、霧峰、嘉義、鳳山及恆春等地均有設置,澎湖亦有一座建於1929年的獸魂碑,年代最為悠久。每一座畜魂碑的境遇各自不同,比如北投大豐公園的畜魂碑有賴於眾人的搶救才得以保存,鳳山的獸魂碑則是遭到拆除後重建,嘉義市的獸魂碑發展成有「獸魂公」和「獸魂媽」的神祇。 宜蘭的畜魂碑建造於1931年,目前移至蘭陽博物館收藏,是少數有碑文的畜魂碑。碑文呈現了人類利用動物也對其感到懺悔的矛盾心理:先是敘述萬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也承認人類畜養動物是為了存活,而動物確實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排除弱肉強食的現實面,身為有情眾生都會對不同物種的恐懼感到不忍,但本來物種之間的情感就有次序,顧及禽獸只能是其次,因此在這需要利用動物的前提下,至少要做到不可無故宰殺,只取用最低限度。 然而,身為屠宰業有其職責,屠戶祈求被宰殺的動物能夠早日獲得解脫,故而立下此碑。原文請見國家圖書館網站「臺灣記憶」。 宜蘭畜魂碑的碑文。圖片來源:宜蘭博物典藏網 台灣畜魂碑中的宗教意識 畜魂碑的建造動機複雜,往往是當地產生了靈異現象,人們因恐懼而祭拜,連帶強化了既有的感恩與慚愧之心。雖然宜蘭畜魂碑的建造原委無法確知,但從中可以感受到明確的無奈、感謝與懺悔,相比只將動物視為機械、物品的觀念來說,依然多了一分敬意。 而這分十足珍貴的「敬意」是源於宗教意識,宜蘭畜魂碑的碑文與佛教的輪迴觀、道教的科儀有著明顯的關聯,是在接受動物為有情眾生的宇宙觀下展開。因為知曉動物具有情識,與人一樣有知覺與情感,也才有心生敬意的可能;對有情眾生的理解,成為了人們尊重動物的理由。 在現代科學興起之前,宗教的宇宙觀一直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動物的解釋也決定了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而承認動物具有情識,無疑能對宰制動物的現象做出更多的反思,形成一些約束力量,相同的情況也可見於台灣原住民的「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的思想相信山川河流、動植物乃至無生命的石頭都具有靈魂,比如阿美族「以kawas(靈魂)為核心概念,有神、鬼、人、動物、植物等不同類別」2,分為天上靈與地下靈。而萬物有靈的宇宙觀,也讓原民的傳統狩獵具有一套嚴謹的規範,對於萬物的敬重形成了自發性的對內約束,任何的取用都具有節制,不會產生任意支配動物的情形。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今年的8月23日,前往信義四獸山和北投大豐公園祭拜畜魂碑。 近代興起的Vegan 人類利用動物的時間過於久遠,久到已成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將科學視為進步標準而以此自居的當代,在食物、物質得以滿足的現今,人們對於動物的「敬意」反而更加稀微,稀微到已不成風氣。對動物的利用不但沒有降低,還藉助技術之手持續集約化養殖、大規模支配。回顧1931年宜蘭畜魂碑碑文的屠戶掙扎,再對照今日情景,不只掙扎已然消失,對動物的利用更甚從前。 1944年,英國的唐納德‧華生(Donald Watson)成立Vegan協會3,Vegan的定義是「拒絕任何形式的動物使用」,除了不吃肉類,也不食用牛奶、蜂蜜;不穿皮毛製成的衣物、不看動物表演。在精細分工的當代,「資訊斷裂」造就一代一代的大眾不清楚桌上的肉是如何形成,動物在期間究竟經歷了甚麼?而Vegan開啟了這個視野缺口,是理解動物利用的重要憑藉。 理解Vegan不必然要成為Vegan,但是在利用動物與日常運作高度緊密的今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已不再是為了存活不得不如此的無奈,而是將其視為物品的支配,忽視動物福利的剝削,造就了諸多的浪費、多餘與過度,由此來說,Vegan都是值得我們好好認識的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 在今年的8月22日,食藥署舉行了「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標示規定」修正草案預告前說明會,基於Vegan在國際發展愈來愈興盛的趨勢,台灣的出口貿易要能與國際順利接軌,必須新增一項Vegan類別。那名稱應該如何訂立?食藥署預設的名稱是「純植物素」,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則建議「純植維根」,也有協會的粉絲提議「零動物成分」。為使名稱能夠簡單明瞭又精準表意,眾人積極發想。 不論最後名稱如何訂立,成立Vegan類別不但有助於國際貿易,也便於台灣的Vegan消費者,亦能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到Vegan精神,是一項重要的制度革新與價值推動。 「宗教意識」讓人懂得對動物心生敬畏,「Vegan精神」則在系統化支配動物的當代帶出諸多反省,而安靜矗立在全台各地的畜魂碑,除了以宗教的形成背景帶出思考,也映出近代的Vegan精神,提醒人們應重新思考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然而,比起感謝動物的犧牲,畜魂碑的意義更在於「不要漠視動物的痛苦」;不要漠視,就是思索公平、尋求共生的起點。 事實上,人類應該如何對待動物,並不需要憑藉動物亦有痛覺的生物學理解,也不用借助宗教的宇宙觀,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聆聽,便能在許多時候感受到生命之間的呼應,由此清楚答案。 註解 真辺将之著有〈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一文,對台灣的畜魂碑做出了詳細的整理與分析,是理解畜魂碑的重要資料引自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請參The Vegan Society
專案新聞
2025.09.08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4】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南部與外島篇)
畜魂碑靜立多年,像是山城裡一封寫給動物的遲來信。碑石無言,但它記錄了那些在屠宰場裡的嘶喊與恐懼。人類或許轉身就忘,但碑依舊提醒我們:這些生命,曾經存在。 畜魂碑南部及外島篇 南部加上澎湖有6座畜魂碑,分別是: 1929年澎湖獸魂碑1931年大林畜魂碑1933年朴子獸魂碑1935年恆春獸魂碑1937年鳳山獸魂碑1938年嘉義獸魂碑 嘉義市的屠宰場歷經三次遷移,第一代的屠宰場位於義昌里的萬善君廟及義昌公園範圍,第二代移至現今的北香湖公園,第三代則在荖藤里。而1938年設立的「嘉義獸魂碑」目前位於北香湖公園,並有神祇為獸魂公和獸魂媽(注解1)。 嘉義另外兩座日治時期遺留的獸魂碑,一座是1931年建造的「大林畜魂碑」,位於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前,2010年大林消防隊新建大樓時在草叢中發現這座畜魂碑,正在猶豫是否保留時,機具在整地時突然故障,最終決定保留下來,並由退役消防隊員捐款進行整理(注解2)。 另一座則是1933年的「朴子獸魂碑」,坐落於嘉義縣朴子市老人會館前。朴子屠宰場創立於1908年,1986年嘉義縣肉品市場成立,便拆除舊式朴子屠宰場,改建為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唯有獸魂碑被保留下來。由於獸魂碑曾遭到破壞,朴子市公所於1997年進行了修整,使這座紀念碑得以重新豎立,但昭和字樣遭到塗改。 嘉義獸魂碑 大林畜魂碑 朴子獸魂碑 高雄的「鳳山獸魂碑」建於1937年,1982年鳳山屠宰場從立志街遷至經武路,獸魂碑未隨同搬遷;1999年,為「美化環境」和「尊敬獸魂」,成立了重建委員會建立新碑,於2002年竣工,舊的獸魂碑隨著新碑的建立而被拆除。 「恆春獸魂碑」位於恆西路的恆春山腳里活動中心後方,於1935年由屠宰業者設立。隨著屠宰場遷移後,這座獸魂碑一度被棄置,幸由當地居民找回。每年農曆七月均會進行普渡,成為恆春山腳社區的特色。 「澎湖獸魂碑」立於1929年,歷史最為悠久,由屠宰業者在馬公草蓆尾的屠宰場建造。後因風雨侵蝕而嚴重損壞,2002年於馬公市97-14號以保留原貌的方式重建(注解3),但新增一對石獅子。每年農曆七月和十月,會分別舉行普渡和超渡儀式。 鳳山獸魂碑 恆春獸魂碑 澎湖獸魂碑 除了日治時期遺留的文化遺跡,亦有戰後才建造的畜魂碑,如嘉義縣的家畜疾病防治所於1962年建立了一座獸魂碑,會在每年的中元節祭拜,準備飼料、罐頭、牧草等祭品。每一座畜魂碑都有它的故事值得大家挖掘,從中可以看見當地歷史和文化變遷,也能發現許多搶救者的身影,眾人為了留存文物做出了許多努力。這之中的意義,除了是保留發展痕跡,更在於畜魂碑是少數關注動物的視角,對不能透過言語捍衛自身權益的動物們,表達感謝。畜魂碑的存在,既是土地上的溫柔紀念,也傳遞著萬物共生的提醒。它靜立於風雨之中,像是一段歷史的低語,召喚著後人進行反思與珍惜。 當我們走近碑前,心底泛起的不是冷冰冰的歷史,而是一次深刻的省思。願這份記憶轉化為行動,少一份肉食,多一份蔬食;少一點冷漠,多一點善意。這才是對牠們最溫柔的回應。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香湖傳香 - 北香湖獸魂碑 獸魂公 獸魂媽https://chuchiyuan.pixnet.net/blog/post/560799349 注解2真辺将之: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 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https://www.waseda.jp/flas/glas/assets/uploads/2017/03/2017_manabe_650-624.pdf 注解3澎湖知識服務平台https://penghu.info/OB40A79ABA3954977D5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專案新聞
2025.09.05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3】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中部篇)
在綠蔭掩映下,一塊石碑靜靜閃著斑駁的光。這是畜魂碑,紀念那些被迫走向終點的動物。碑上的字跡不只是刻痕,它像是一種叩問:人類的進步,究竟建立在多少無聲生命的犧牲上? 畜魂碑中部篇 中部的畜魂碑有5座,分別是: 1931年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1933年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1940年霧峰獸魂碑1941年西寧獸魂碑彰化永靖獸魂碑(建造年份不詳) 「西寧獸魂碑」坐落於清水西寧社區的活動中心內,此地原為屠宰場,地權歸政府所有,在多方人士的奔走請願下,以及社區發展協會自籌款項之後改為活動中心,位於中心內的畜魂碑也在2014年被列為一般古物。 另一座也被列為一般古物的畜魂碑,是「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原先建造在東新國小後方的屠宰場,1999年因為921地震遷至東勢第一公墓,公園化納骨堂左斜前方的空地。依據化石專家李天德指出,此碑是由大甲溪上游白冷層的石英砂岩所建造,距今已有四千萬年。石碑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直線為「生痕化石」(注解1),即生物活動經地質作用保存下來的痕跡。 清水西寧社區獸魂碑 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 「霧峰獸魂碑」位於霧峰區中正路1105巷的籃球場入口附近,籃球場前身為霧峰屠宰場,獸魂碑於1940年由大屯郡獸肉小販業者建造。獸魂碑的右側刻有「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這是以日本的「神武天皇即位紀元」來計算,紀年起點比西曆早660年,因此西元1940年即為紀元2600年。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矗立在豬事圓滿公園內,該地原先是台中市肉品市場和屠宰場。左下角原本刻有「台中州長竹下豐次書」,後來被重新雕刻成「台中市長林柏榕題」,背面也被改成「中華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八日 臺中市肉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建立」,原始的文字應為「昭和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台中市獸肉營業者一同建」。 「彰化永靖獸魂碑」的建造時間不詳,位於彰化縣永靖鄉永安街73號,該地原為永靖屠宰場,屠宰場雖然於2003年拆除,卻依然保留了獸魂碑做紀念。彰化縣文化局原訂於2019年要將獸魂碑撤除,有賴於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極力阻止才得以保存。現存的獸魂碑是戰後重立的第二代碑,每年仍會辦理普渡祭祀活動,為當地重要的地標。 霧峰獸魂碑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 彰化永靖獸魂碑 我們低頭致意,不只是向過去的靈魂道歉,更是向未來的自己承諾。當選擇蔬食、當對待動物更友善時,我們就已經在書寫一段新的歷史,一段不再需要血與淚作為代價的篇章。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3自由時報:台中東勢獸魂碑 具珍貴生痕化石https://news.ltn.com.tw/news/Taichung/paper/1303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專案新聞
2025.09.04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2】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北部篇)
石碑靜立,仿佛守著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它不是為英雄或偉人而立,而是為那些在沉默中逝去的動物。畜魂碑,一種帶著愧疚與感恩的記號,提醒我們曾經奪走的,不只是肉體,還有自由與生命。 北投畜魂碑 畜魂碑北部篇 北部有7座畜魂碑,分別是: 1931年松山畜魂碑1931年宜蘭畜魂碑1936年士林豐原獸魂碑1937年木柵畜魂碑1940年北投畜魂碑1943年淡水畜魂碑三芝畜魂碑(建造年份不詳) 北投和木柵的畜魂碑,都有一段動人的搶救故事。「北投畜魂碑」是源於改建「大豐公園」時遭到忽視,眾人擔心施工後會導致毀損,在八頭里仁協會和北投社雜誌社發行人許陽明的溝通下才得以完好保存(注解1)。「木柵畜魂碑」則是在原址被棄置多年,碑體除了有缺角還與基座分離。幸好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木柵畜魂碑在2007年被列為文化資產一般古物,並於2008年移到文山公園內。 木柵畜魂碑 「宜蘭畜魂碑」目前收藏於蘭陽博物館,和「信義四獸山畜魂碑」一樣都有碑文。松山的碑文提及聽聞動物被宰殺時的哀鳴聲於心不忍,盼動物能早日通往極樂世界,不要在外飄零,眾人立碑對動物表達感謝與哀戚之情。宜蘭的畜魂碑則指出動物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人不應無故宰殺動物,但屠宰業基於職責無法避免,因此立下此碑招魂,希望動物能早日解脫。既傳遞懺悔之心,也希望動物可以見證這樣的善意。 宜蘭畜魂碑舊照,目前石碑移藏於蘭陽博物館保存 信義四獸山畜魂碑 「淡水畜魂碑」是少數仍在原址未被移動的石碑,此地舊時是淡水豬灶屠宰場,後改建為農會超市,超市的員工會在農曆初二和十六對畜魂碑進行祭拜。而「士林豐原獸魂碑」位於西雲禪寺,設立的因素不是源於屠宰場,而是起於1906年和1935年分別發生了嘉義大地震和中部大地震,造成許多動物死亡,台中的「豐原食肉改良會」設立了這座獸魂碑,但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中被掩埋,之後才移至台北的西雲禪寺安放(注解2)。「三芝畜魂碑」建造年份不詳,位於三芝區福成社區活動中心,即三芝的洗衫窟舊街區。當地以前是公有屠宰場,2018年後規劃成樂齡開心農場、社區工作坊,使當地聯繫熱絡而更有生命力。 淡水畜魂碑。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豐原畜魂碑;照片來源 yeyuchng 三芝畜魂碑;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提供 走過這些碑前,可以是一次追思,也可以是一個開始。願我們的日常,對動物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善意,讓未來不再需要這樣的碑,因為動物終能自在地活著。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陳明川:北投屠宰場與畜魂碑https://blog.udn.com/ecomuseum/6822746 注解2真辺将之: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 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https://www.waseda.jp/flas/glas/assets/uploads/2017/03/2017_manabe_650-624.p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專案新聞
2025.09.01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1】碑上無言,心中有聲──友善動物協會的畜魂碑之旅
畜魂碑是什麼? 「畜魂碑」(ちくこんひ)又稱「獸魂碑」,是日本慰問動物靈的一種方式。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多地設置畜魂碑,有明確建造日期的畜魂碑就高達16座,是一道充滿意義的文化痕跡。 依據研究動物塚的專家田賢太郎考究,畜魂碑源於悠久的「動物塚」習俗,早在日本的繩文時代(日本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會建造動物塚來紀念逝去的動物。「動物塚」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含為動物建立的墳塚或慰靈碑,其中所祭祀的動物未必受人類控制而犧牲;而「畜魂碑」則專為紀念被人類利用的動物,其犧牲與人類的行為有著明確關係。日本現存最早的畜魂碑可見於1671年江戶時期建立的「鯨三十三本供養塔」,是對捕獲的鯨魚表達感謝與慰問。除了食用動物,亦有為實驗動物建造的畜魂碑,1914年,北里柴三郎在東京大學傳染病研究所建立「家畜群靈塔」,用以悼念在實驗中犧牲的動物。正因為「畜魂碑」是紀念因人類而犧牲的動物,所以多建造在屠宰場、實驗機構附近。 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所悼念的畜魂碑,位於北投和松山。北投的畜魂碑建於1940年(昭和十五年),坐落於台北市北投區的大豐公園今籃球場一帶,舊地名為「豬屠口」,曾是屠宰場。據網上資料顯示,當地傳言過去多有靈異現象,比如「曾見過無頭豬跑」(注解1),肉商為求平靜,向台北州政府要求建造畜魂碑以安撫動物靈,因此正面碑文上刻有「台北州衛生課長安達敬智 書」。 北投畜魂碑還有一段動人的搶救故事。北投屠宰場在1980年正式停用,後來規劃為磺港公園與大豐公園,但在改建期間畜魂碑被忽視,眾人擔心施工後會遭到損毀,經八頭里仁協會和北投社雜誌社發行人許陽明搶救(注解2),畜魂碑得以暫遷安置,等公園竣工後再遷回原址。沒想到遷回時坐落的位置和方位出現誤差,象徵畜魂往生西方極樂的方向是「坐東朝西」,卻變成「坐南朝北」(注解3),經過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碑石最終回到原來的位置與方位。 台北四獸山畜魂碑 台北四獸山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昭和六年),位於天寶聖道宮山門的左側坡地。此碑原本矗立在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和家畜市場區域內(現為大同區公所與蘭州國宅所在地),對屠宰場中被宰殺的動物表達敬意。大龍峒蘭州屠宰場於1913年設立,是台北市設立的公共第二屠宰場,為台北地區供應肉類的主要來源。屠宰場和市場相鄰,豬、牛等經濟動物在市場交易後就送往屠宰場宰殺。1970年電宰興起,舊式屠宰場不合規範而淘汰,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在1972年正式關閉。 1974年,天寶聖道宮保留此碑,將其遷到山門的左側坡地。碑旁的大石上刻有碑文(注解4): 天地氤氳,萬物化成,品彙繁展,六畜紛呈 豕名剛鬣,犬呼盧令,馬賦一索,雞嘐三鳴 柔毛長髯,即羊之號,太牢大武,乃牛之稱 統稱六畜,各具一形,屠填宰割,以供犧牲 聞聲不忍,仁政哀矜,嗟爾靈魂,天外飄零 恨無寶筏,聊作雲輪,欣逢商衆,昭告虔誠 披肝致奠,以通幽冥,惟祈來格,鑒此香馨 望速輪轉,及早超升,勒諸石碑,以表群情 昭和六年二月,臺北屠商會聚仝立 台北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撰,舉士徐鼎新書 碑文是當時的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所撰寫,由當時的讀書人徐鼎新題字。先是描述天地生成六畜,接著呼喚動物別名:「剛鬣」、「柔毛」、「大武」出自《禮記》,「盧令」源自《詩經》:「盧令令,其人美且仁。」「令」是狀聲詞,即項圈鈴鐺發出的聲音鈴鈴。六畜被宰割時所發出的悲鳴聲讓眾人於心不忍,亦不希望動物的靈魂在外飄零,盼早日能夠通往極樂世界,於是立下此碑表達哀戚之情。 每一座畜魂碑都有各自的故事,乘載著當地人與動物之間複雜的情感。動物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碑文和祭祀則表達了對動物的感恩與哀悼,也提醒後人要尊重生命、珍惜萬物。走過這趟旅程,親自站在碑前行禮,不只是形式上的紀念,更是以身體力行來表達對動物的敬意。在有著更多選擇的當代,我們也鼓勵大眾理解蔬食的益處,多吃蔬果少吃肉,和動物當朋友喔!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北投歷史老街部份:畜魂碑和豬屠口 (耆老訪談:Miriam)https://blog.udn.com/wei0714tom0525/131085170 注解2陳明川:北投屠宰場與畜魂碑https://blog.udn.com/ecomuseum/6822746 注解3一人旅攝https://www.harutochang.com/article/41 注解4若淵的案頭山水https://blog.udn.com/jinyiw/86766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公投連署

禁用黏鼠板公投

目標2500 份
尚缺571 份
已結束
  • 公投理由書完成2022.10.01
  • 公投提案書蒐集2022.10.28
  • 送交戶政機關審核2024.12.01
  • 公投連署開始2025.03.31
  • 完成連署排入公投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