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當代台灣是否已忘記近百年前「畜魂碑」對犧牲動物的敬意?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 台灣多處可見寫著「畜魂碑」(ちくこんひ)或「獸魂碑」的石碑,台北、台中、嘉義甚至是澎湖都能見其身影,幾乎遍布全台。畜魂碑是日本慰問動物靈的一種方式,對那些為人類犧牲的動物表達感謝或慚愧之意,用於祭祀與鎮邪。日本統治期間將此習俗帶來台灣,成為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痕跡。 台灣的畜魂碑幾乎位於屠宰場旁,慰問雞、豬等經濟動物,隨著建設更迭,原先的屠宰場遭到改建,畜魂碑也可能輾轉遷移,安靜地矗立在宮廟、活動中心或是公園的一角,但碑上清晰的字樣依然訴說著過去,值得我們駐足聆聽。1 信義四獸山畜魂碑感謝與慚愧並具──宜蘭畜魂碑碑文 經統計,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畜魂碑共有18座,分布於北、中、南各地,宜蘭、松山、霧峰、嘉義、鳳山及恆春等地均有設置,澎湖亦有一座建於1929年的獸魂碑,年代最為悠久。每一座畜魂碑的境遇各自不同,比如北投大豐公園的畜魂碑有賴於眾人的搶救才得以保存,鳳山的獸魂碑則是遭到拆除後重建,嘉義市的獸魂碑發展成有「獸魂公」和「獸魂媽」的神祇。 宜蘭的畜魂碑建造於1931年,目前移至蘭陽博物館收藏,是少數有碑文的畜魂碑。碑文呈現了人類利用動物也對其感到懺悔的矛盾心理:先是敘述萬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也承認人類畜養動物是為了存活,而動物確實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排除弱肉強食的現實面,身為有情眾生都會對不同物種的恐懼感到不忍,但本來物種之間的情感就有次序,顧及禽獸只能是其次,因此在這需要利用動物的前提下,至少要做到不可無故宰殺,只取用最低限度。 然而,身為屠宰業有其職責,屠戶祈求被宰殺的動物能夠早日獲得解脫,故而立下此碑。原文請見國家圖書館網站「臺灣記憶」。 宜蘭畜魂碑的碑文。圖片來源:宜蘭博物典藏網 台灣畜魂碑中的宗教意識 畜魂碑的建造動機複雜,往往是當地產生了靈異現象,人們因恐懼而祭拜,連帶強化了既有的感恩與慚愧之心。雖然宜蘭畜魂碑的建造原委無法確知,但從中可以感受到明確的無奈、感謝與懺悔,相比只將動物視為機械、物品的觀念來說,依然多了一分敬意。 而這分十足珍貴的「敬意」是源於宗教意識,宜蘭畜魂碑的碑文與佛教的輪迴觀、道教的科儀有著明顯的關聯,是在接受動物為有情眾生的宇宙觀下展開。因為知曉動物具有情識,與人一樣有知覺與情感,也才有心生敬意的可能;對有情眾生的理解,成為了人們尊重動物的理由。 在現代科學興起之前,宗教的宇宙觀一直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動物的解釋也決定了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而承認動物具有情識,無疑能對宰制動物的現象做出更多的反思,形成一些約束力量,相同的情況也可見於台灣原住民的「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的思想相信山川河流、動植物乃至無生命的石頭都具有靈魂,比如阿美族「以kawas(靈魂)為核心概念,有神、鬼、人、動物、植物等不同類別」2,分為天上靈與地下靈。而萬物有靈的宇宙觀,也讓原民的傳統狩獵具有一套嚴謹的規範,對於萬物的敬重形成了自發性的對內約束,任何的取用都具有節制,不會產生任意支配動物的情形。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今年的8月23日,前往信義四獸山和北投大豐公園祭拜畜魂碑。 近代興起的Vegan 人類利用動物的時間過於久遠,久到已成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將科學視為進步標準而以此自居的當代,在食物、物質得以滿足的現今,人們對於動物的「敬意」反而更加稀微,稀微到已不成風氣。對動物的利用不但沒有降低,還藉助技術之手持續集約化養殖、大規模支配。回顧1931年宜蘭畜魂碑碑文的屠戶掙扎,再對照今日情景,不只掙扎已然消失,對動物的利用更甚從前。 1944年,英國的唐納德‧華生(Donald Watson)成立Vegan協會3,Vegan的定義是「拒絕任何形式的動物使用」,除了不吃肉類,也不食用牛奶、蜂蜜;不穿皮毛製成的衣物、不看動物表演。在精細分工的當代,「資訊斷裂」造就一代一代的大眾不清楚桌上的肉是如何形成,動物在期間究竟經歷了甚麼?而Vegan開啟了這個視野缺口,是理解動物利用的重要憑藉。 理解Vegan不必然要成為Vegan,但是在利用動物與日常運作高度緊密的今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已不再是為了存活不得不如此的無奈,而是將其視為物品的支配,忽視動物福利的剝削,造就了諸多的浪費、多餘與過度,由此來說,Vegan都是值得我們好好認識的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 在今年的8月22日,食藥署舉行了「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標示規定」修正草案預告前說明會,基於Vegan在國際發展愈來愈興盛的趨勢,台灣的出口貿易要能與國際順利接軌,必須新增一項Vegan類別。那名稱應該如何訂立?食藥署預設的名稱是「純植物素」,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則建議「純植維根」,也有協會的粉絲提議「零動物成分」。為使名稱能夠簡單明瞭又精準表意,眾人積極發想。 不論最後名稱如何訂立,成立Vegan類別不但有助於國際貿易,也便於台灣的Vegan消費者,亦能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到Vegan精神,是一項重要的制度革新與價值推動。 「宗教意識」讓人懂得對動物心生敬畏,「Vegan精神」則在系統化支配動物的當代帶出諸多反省,而安靜矗立在全台各地的畜魂碑,除了以宗教的形成背景帶出思考,也映出近代的Vegan精神,提醒人們應重新思考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然而,比起感謝動物的犧牲,畜魂碑的意義更在於「不要漠視動物的痛苦」;不要漠視,就是思索公平、尋求共生的起點。 事實上,人類應該如何對待動物,並不需要憑藉動物亦有痛覺的生物學理解,也不用借助宗教的宇宙觀,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聆聽,便能在許多時候感受到生命之間的呼應,由此清楚答案。 註解 真辺将之著有〈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一文,對台灣的畜魂碑做出了詳細的整理與分析,是理解畜魂碑的重要資料引自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請參The Vegan Society
2025.09.10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4】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南部與外島篇)
畜魂碑靜立多年,像是山城裡一封寫給動物的遲來信。碑石無言,但它記錄了那些在屠宰場裡的嘶喊與恐懼。人類或許轉身就忘,但碑依舊提醒我們:這些生命,曾經存在。 畜魂碑南部及外島篇 南部加上澎湖有6座畜魂碑,分別是: 1929年澎湖獸魂碑1931年大林畜魂碑1933年朴子獸魂碑1935年恆春獸魂碑1937年鳳山獸魂碑1938年嘉義獸魂碑 嘉義市的屠宰場歷經三次遷移,第一代的屠宰場位於義昌里的萬善君廟及義昌公園範圍,第二代移至現今的北香湖公園,第三代則在荖藤里。而1938年設立的「嘉義獸魂碑」目前位於北香湖公園,並有神祇為獸魂公和獸魂媽(注解1)。 嘉義另外兩座日治時期遺留的獸魂碑,一座是1931年建造的「大林畜魂碑」,位於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前,2010年大林消防隊新建大樓時在草叢中發現這座畜魂碑,正在猶豫是否保留時,機具在整地時突然故障,最終決定保留下來,並由退役消防隊員捐款進行整理(注解2)。 另一座則是1933年的「朴子獸魂碑」,坐落於嘉義縣朴子市老人會館前。朴子屠宰場創立於1908年,1986年嘉義縣肉品市場成立,便拆除舊式朴子屠宰場,改建為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唯有獸魂碑被保留下來。由於獸魂碑曾遭到破壞,朴子市公所於1997年進行了修整,使這座紀念碑得以重新豎立,但昭和字樣遭到塗改。 嘉義獸魂碑 大林畜魂碑 朴子獸魂碑 高雄的「鳳山獸魂碑」建於1937年,1982年鳳山屠宰場從立志街遷至經武路,獸魂碑未隨同搬遷;1999年,為「美化環境」和「尊敬獸魂」,成立了重建委員會建立新碑,於2002年竣工,舊的獸魂碑隨著新碑的建立而被拆除。 「恆春獸魂碑」位於恆西路的恆春山腳里活動中心後方,於1935年由屠宰業者設立。隨著屠宰場遷移後,這座獸魂碑一度被棄置,幸由當地居民找回。每年農曆七月均會進行普渡,成為恆春山腳社區的特色。 「澎湖獸魂碑」立於1929年,歷史最為悠久,由屠宰業者在馬公草蓆尾的屠宰場建造。後因風雨侵蝕而嚴重損壞,2002年於馬公市97-14號以保留原貌的方式重建(注解3),但新增一對石獅子。每年農曆七月和十月,會分別舉行普渡和超渡儀式。 鳳山獸魂碑 恆春獸魂碑 澎湖獸魂碑 除了日治時期遺留的文化遺跡,亦有戰後才建造的畜魂碑,如嘉義縣的家畜疾病防治所於1962年建立了一座獸魂碑,會在每年的中元節祭拜,準備飼料、罐頭、牧草等祭品。每一座畜魂碑都有它的故事值得大家挖掘,從中可以看見當地歷史和文化變遷,也能發現許多搶救者的身影,眾人為了留存文物做出了許多努力。這之中的意義,除了是保留發展痕跡,更在於畜魂碑是少數關注動物的視角,對不能透過言語捍衛自身權益的動物們,表達感謝。畜魂碑的存在,既是土地上的溫柔紀念,也傳遞著萬物共生的提醒。它靜立於風雨之中,像是一段歷史的低語,召喚著後人進行反思與珍惜。 當我們走近碑前,心底泛起的不是冷冰冰的歷史,而是一次深刻的省思。願這份記憶轉化為行動,少一份肉食,多一份蔬食;少一點冷漠,多一點善意。這才是對牠們最溫柔的回應。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香湖傳香 - 北香湖獸魂碑 獸魂公 獸魂媽https://chuchiyuan.pixnet.net/blog/post/560799349 注解2真辺将之: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 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https://www.waseda.jp/flas/glas/assets/uploads/2017/03/2017_manabe_650-624.pdf 注解3澎湖知識服務平台https://penghu.info/OB40A79ABA3954977D5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2025.09.08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3】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中部篇)
在綠蔭掩映下,一塊石碑靜靜閃著斑駁的光。這是畜魂碑,紀念那些被迫走向終點的動物。碑上的字跡不只是刻痕,它像是一種叩問:人類的進步,究竟建立在多少無聲生命的犧牲上? 畜魂碑中部篇 中部的畜魂碑有5座,分別是: 1931年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1933年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1940年霧峰獸魂碑1941年西寧獸魂碑彰化永靖獸魂碑(建造年份不詳) 「西寧獸魂碑」坐落於清水西寧社區的活動中心內,此地原為屠宰場,地權歸政府所有,在多方人士的奔走請願下,以及社區發展協會自籌款項之後改為活動中心,位於中心內的畜魂碑也在2014年被列為一般古物。 另一座也被列為一般古物的畜魂碑,是「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原先建造在東新國小後方的屠宰場,1999年因為921地震遷至東勢第一公墓,公園化納骨堂左斜前方的空地。依據化石專家李天德指出,此碑是由大甲溪上游白冷層的石英砂岩所建造,距今已有四千萬年。石碑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直線為「生痕化石」(注解1),即生物活動經地質作用保存下來的痕跡。 清水西寧社區獸魂碑 舊東勢屠宰場獸魂碑 「霧峰獸魂碑」位於霧峰區中正路1105巷的籃球場入口附近,籃球場前身為霧峰屠宰場,獸魂碑於1940年由大屯郡獸肉小販業者建造。獸魂碑的右側刻有「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這是以日本的「神武天皇即位紀元」來計算,紀年起點比西曆早660年,因此西元1940年即為紀元2600年。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矗立在豬事圓滿公園內,該地原先是台中市肉品市場和屠宰場。左下角原本刻有「台中州長竹下豐次書」,後來被重新雕刻成「台中市長林柏榕題」,背面也被改成「中華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八日 臺中市肉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建立」,原始的文字應為「昭和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台中市獸肉營業者一同建」。 「彰化永靖獸魂碑」的建造時間不詳,位於彰化縣永靖鄉永安街73號,該地原為永靖屠宰場,屠宰場雖然於2003年拆除,卻依然保留了獸魂碑做紀念。彰化縣文化局原訂於2019年要將獸魂碑撤除,有賴於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極力阻止才得以保存。現存的獸魂碑是戰後重立的第二代碑,每年仍會辦理普渡祭祀活動,為當地重要的地標。 霧峰獸魂碑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 彰化永靖獸魂碑 我們低頭致意,不只是向過去的靈魂道歉,更是向未來的自己承諾。當選擇蔬食、當對待動物更友善時,我們就已經在書寫一段新的歷史,一段不再需要血與淚作為代價的篇章。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3自由時報:台中東勢獸魂碑 具珍貴生痕化石https://news.ltn.com.tw/news/Taichung/paper/1303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2025.09.05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2】土地上的溫柔紀念──全台畜魂碑的分布(北部篇)
石碑靜立,仿佛守著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它不是為英雄或偉人而立,而是為那些在沉默中逝去的動物。畜魂碑,一種帶著愧疚與感恩的記號,提醒我們曾經奪走的,不只是肉體,還有自由與生命。 北投畜魂碑 畜魂碑北部篇 北部有7座畜魂碑,分別是: 1931年松山畜魂碑1931年宜蘭畜魂碑1936年士林豐原獸魂碑1937年木柵畜魂碑1940年北投畜魂碑1943年淡水畜魂碑三芝畜魂碑(建造年份不詳) 北投和木柵的畜魂碑,都有一段動人的搶救故事。「北投畜魂碑」是源於改建「大豐公園」時遭到忽視,眾人擔心施工後會導致毀損,在八頭里仁協會和北投社雜誌社發行人許陽明的溝通下才得以完好保存(注解1)。「木柵畜魂碑」則是在原址被棄置多年,碑體除了有缺角還與基座分離。幸好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木柵畜魂碑在2007年被列為文化資產一般古物,並於2008年移到文山公園內。 木柵畜魂碑 「宜蘭畜魂碑」目前收藏於蘭陽博物館,和「信義四獸山畜魂碑」一樣都有碑文。松山的碑文提及聽聞動物被宰殺時的哀鳴聲於心不忍,盼動物能早日通往極樂世界,不要在外飄零,眾人立碑對動物表達感謝與哀戚之情。宜蘭的畜魂碑則指出動物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人不應無故宰殺動物,但屠宰業基於職責無法避免,因此立下此碑招魂,希望動物能早日解脫。既傳遞懺悔之心,也希望動物可以見證這樣的善意。 宜蘭畜魂碑舊照,目前石碑移藏於蘭陽博物館保存 信義四獸山畜魂碑 「淡水畜魂碑」是少數仍在原址未被移動的石碑,此地舊時是淡水豬灶屠宰場,後改建為農會超市,超市的員工會在農曆初二和十六對畜魂碑進行祭拜。而「士林豐原獸魂碑」位於西雲禪寺,設立的因素不是源於屠宰場,而是起於1906年和1935年分別發生了嘉義大地震和中部大地震,造成許多動物死亡,台中的「豐原食肉改良會」設立了這座獸魂碑,但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中被掩埋,之後才移至台北的西雲禪寺安放(注解2)。「三芝畜魂碑」建造年份不詳,位於三芝區福成社區活動中心,即三芝的洗衫窟舊街區。當地以前是公有屠宰場,2018年後規劃成樂齡開心農場、社區工作坊,使當地聯繫熱絡而更有生命力。 淡水畜魂碑。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豐原畜魂碑;照片來源 yeyuchng 三芝畜魂碑;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提供 走過這些碑前,可以是一次追思,也可以是一個開始。願我們的日常,對動物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善意,讓未來不再需要這樣的碑,因為動物終能自在地活著。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陳明川:北投屠宰場與畜魂碑https://blog.udn.com/ecomuseum/6822746 注解2真辺将之: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 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https://www.waseda.jp/flas/glas/assets/uploads/2017/03/2017_manabe_650-624.p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2025.09.04
【你不知道的畜魂碑故事-1】碑上無言,心中有聲──友善動物協會的畜魂碑之旅
畜魂碑是什麼? 「畜魂碑」(ちくこんひ)又稱「獸魂碑」,是日本慰問動物靈的一種方式。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多地設置畜魂碑,有明確建造日期的畜魂碑就高達16座,是一道充滿意義的文化痕跡。 依據研究動物塚的專家田賢太郎考究,畜魂碑源於悠久的「動物塚」習俗,早在日本的繩文時代(日本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會建造動物塚來紀念逝去的動物。「動物塚」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含為動物建立的墳塚或慰靈碑,其中所祭祀的動物未必受人類控制而犧牲;而「畜魂碑」則專為紀念被人類利用的動物,其犧牲與人類的行為有著明確關係。日本現存最早的畜魂碑可見於1671年江戶時期建立的「鯨三十三本供養塔」,是對捕獲的鯨魚表達感謝與慰問。除了食用動物,亦有為實驗動物建造的畜魂碑,1914年,北里柴三郎在東京大學傳染病研究所建立「家畜群靈塔」,用以悼念在實驗中犧牲的動物。正因為「畜魂碑」是紀念因人類而犧牲的動物,所以多建造在屠宰場、實驗機構附近。 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所悼念的畜魂碑,位於北投和松山。北投的畜魂碑建於1940年(昭和十五年),坐落於台北市北投區的大豐公園今籃球場一帶,舊地名為「豬屠口」,曾是屠宰場。據網上資料顯示,當地傳言過去多有靈異現象,比如「曾見過無頭豬跑」(注解1),肉商為求平靜,向台北州政府要求建造畜魂碑以安撫動物靈,因此正面碑文上刻有「台北州衛生課長安達敬智 書」。 北投畜魂碑還有一段動人的搶救故事。北投屠宰場在1980年正式停用,後來規劃為磺港公園與大豐公園,但在改建期間畜魂碑被忽視,眾人擔心施工後會遭到損毀,經八頭里仁協會和北投社雜誌社發行人許陽明搶救(注解2),畜魂碑得以暫遷安置,等公園竣工後再遷回原址。沒想到遷回時坐落的位置和方位出現誤差,象徵畜魂往生西方極樂的方向是「坐東朝西」,卻變成「坐南朝北」(注解3),經過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碑石最終回到原來的位置與方位。 信義四獸山畜魂碑 信義四獸山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昭和六年),位於天寶聖道宮山門的左側坡地。此碑原本矗立在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和家畜市場區域內(現為大同區公所與蘭州國宅所在地),對屠宰場中被宰殺的動物表達敬意。大龍峒蘭州屠宰場於1913年設立,是台北市設立的公共第二屠宰場,為台北地區供應肉類的主要來源。屠宰場和市場相鄰,豬、牛等經濟動物在市場交易後就送往屠宰場宰殺。1970年電宰興起,舊式屠宰場不合規範而淘汰,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在1972年正式關閉。 1974年,天寶聖道宮保留此碑,將其遷到山門的左側坡地。碑旁的大石上刻有碑文(注解4): 天地氤氳,萬物化成,品彙繁展,六畜紛呈 豕名剛鬣,犬呼盧令,馬賦一索,雞嘐三鳴 柔毛長髯,即羊之號,太牢大武,乃牛之稱 統稱六畜,各具一形,屠填宰割,以供犧牲 聞聲不忍,仁政哀矜,嗟爾靈魂,天外飄零 恨無寶筏,聊作雲輪,欣逢商衆,昭告虔誠 披肝致奠,以通幽冥,惟祈來格,鑒此香馨 望速輪轉,及早超升,勒諸石碑,以表群情 昭和六年二月,臺北屠商會聚仝立 台北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撰,舉士徐鼎新書 碑文是當時的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所撰寫,由當時的讀書人徐鼎新題字。先是描述天地生成六畜,接著呼喚動物別名:「剛鬣」、「柔毛」、「大武」出自《禮記》,「盧令」源自《詩經》:「盧令令,其人美且仁。」「令」是狀聲詞,即項圈鈴鐺發出的聲音鈴鈴。六畜被宰割時所發出的悲鳴聲讓眾人於心不忍,亦不希望動物的靈魂在外飄零,盼早日能夠通往極樂世界,於是立下此碑表達哀戚之情。 每一座畜魂碑都有各自的故事,乘載著當地人與動物之間複雜的情感。動物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碑文和祭祀則表達了對動物的感恩與哀悼,也提醒後人要尊重生命、珍惜萬物。走過這趟旅程,親自站在碑前行禮,不只是形式上的紀念,更是以身體力行來表達對動物的敬意。在有著更多選擇的當代,我們也鼓勵大眾理解蔬食的益處,多吃蔬果少吃肉,和動物當朋友喔! ※ 畜魂碑的資料來源多方,除了有實地走訪與致電詢問,亦參考了諸多網路資訊。如有引用皆會標明出處,若有疏漏敬請不吝來信指正,謹先致謝。亦歡迎大家來信補充畜魂碑的故事,一同將畜魂碑的事蹟留存世代。 資料來源: 注解1北投歷史老街部份:畜魂碑和豬屠口 (耆老訪談:Miriam)https://blog.udn.com/wei0714tom0525/131085170 注解2陳明川:北投屠宰場與畜魂碑https://blog.udn.com/ecomuseum/6822746 注解3一人旅攝https://www.harutochang.com/article/41 注解4若淵的案頭山水https://blog.udn.com/jinyiw/86766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是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第一個定期在台灣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動保團體,不接受政府與財團捐款,保持獨立公正,推動動保政策,為動物發聲。 我們向公眾分享畜魂碑的故事,不只是讓這段矛盾的歷史被看見,也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食用動物的心理矛盾與拉扯,鼓勵大家選擇友善動物的蔬食飲食。
2025.09.01
我吃的牛肉漢堡影響氣候變遷?
每一天,全球約有數百萬人享用漢堡。這份流行於美國的速食美食,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為現代飲食文化的象徵。漢堡以其方便性和滿足感,迅速占據了快餐市場的重要地位。無論是漢堡王(Burger King)的「華堡」、麥當勞(McDonald’s)的「大麥克」,還是其他品牌的特色漢堡,這款簡單的食品象徵著忙碌現代生活中的一絲慰藉。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加劇,漢堡,特別是以牛肉為基礎的漢堡,正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它對環境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對快餐業來說,這意味著不僅需要迎合消費者的口味,還需要為地球的未來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快餐業的先驅,漢堡王的環保行動 作為全球速食行業中率先投入植物肉發展並走在前列的領導品牌,漢堡王正逐步採取行動應對環境挑戰。該品牌提出,到 2030 年實現菜單 50% 為無肉選項的目標,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承諾,旨在響應日益關注永續飲食的消費趨勢。 漢堡王在英國推出了純素雞塊,這一舉措不僅是其目標的具體體現,更標誌著速食品牌正逐步擁抱植物性飲食文化。這款由大豆和植物蛋白製成的產品,獲得了英國素食協會的認證,其口感被設計得與傳統雞塊無異,旨在讓更多人輕鬆接受純素選項。 除了純素雞塊,漢堡王的菜單進一步探索無肉選項,如 Vegan Royale 和叛逆華堡(Rebel Whopper)。這些產品不僅迎合了純素食者,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彈性素食者(即偶爾減少肉類消費的人群)。品牌的目標不僅是滿足健康需求,更是對環境負責的體現。圖片來源自英國漢堡王網站 漢堡王在德國科隆開設第一家植物性餐廳,大受市場好評 德國漢堡王首席行銷官 Klaus Schmaeing 表示,漢堡王在推動植物性產品方面展現了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仍然保持品牌的核心價值與本質不變。在德國市場數據顯示植物性選項的接受度。 在德國,每五個華堡中就有一個使用植物性肉餅。長雞肉堡的純素版也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牛肉產品碳足跡居高不下,環境挑戰的核心因素 儘管植物性選項快速增長,牛肉產品仍然是漢堡王及其他快餐品牌的核心。然而,牛肉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巨大。研究顯示,牛肉生產佔肉類總溫室氣體排放的 85%,是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從以下的圖表也能清楚看出牛肉和羊肉對氣候的影響遠超其他食物類別。其高排放的原因源於牛羊消化食物的生理特性,牛津大學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院長、人口生物學家查爾斯·高德弗雷爵士(Prof Sir Charles Godfray)解釋道。每公斤不同食物類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來源:Dr. Hannah Ritchie/Our World in Data(2020),取自 Poore & Nemecek(2018)。圖表由 Carbon Brief 使用 Highcharts 製作。 以下是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大眾需要了解且具有影響力的數字調查,展示了改變飲食選擇對環境的巨大影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潛力如果每週多吃一餐植物性餐點,英國每年可減少 5000 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移除 600 萬輛車的排放量,或減少英國總溫室氣體排放的 8.4%。從牛肉漢堡到植物性漢堡的轉變若英國 67% 的肉類消費者每週僅一次將牛肉漢堡換成 Meatless Farm 漢堡,則全年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於開車往返月球 19,221 次。植物性產品與肉類產品的碳足跡比較Meatless Farm 漢堡的碳排放量比牛肉低 85%。Meatless Farm 的豬肉蘋果香腸的碳排放量比傳統豬肉低 57%。無肉農場的廣告推出氣候正效益的漢堡,瑞典 MAX Burgers 2008 年,MAX Burgers 作為世界上第一家速食連鎖店在整個菜單上貼上碳標籤,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隨著氣候友善漢堡的推出,他們又向前邁出了大膽的一步。根據 MAX 在 2022 年的氣候分析報告,該品牌實現了餐廳產業中罕見的「氣候正效益」目標,這意味著其移除的大氣中二氧化碳量超過了其運營和供應鏈排放的總和。舉凡其報告數項針對碳足跡管理的描述,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取得商業進步與地球永續的平衡:全面的溫室氣體分析:MAX 使用國際溫室氣體協議(GHG Protocol)進行全面的碳排放審核,涵蓋範疇 1、2 和 3 的排放(包括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和供應鏈排放)。報告顯示,2022 年其總排放量為 198,201 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超過 55% 來自牛肉 。產品開發與減排目標:MAX 透過推出純素產品(如 Green Burger 和 Plant-Based Nuggets)來吸引關注環境的消費者。其短期目標是在 2023 年實現銷售餐點中 50% 不含紅肉,但目前在丹麥已達成 51%,在其他市場仍在努力中 。2050 年的長期目標是將每千卡餐點的碳排放減少至 0.66 公斤 CO2e,相較 2020 年的 2 公斤減少了 67% 。從 2014 年到 2022 年,MAX 的餐點銷售情況 植樹與碳補償:自 2008 年以來,MAX 資助種植了 340 萬棵樹,通過計畫 Vivo 標準移除了超過 160 萬噸二氧化碳。在 2022 年,我們的計畫活躍於墨西哥、尼加拉瓜和烏干達。這些再造林項目訓練並僱用了自願參與的小型農戶,旨在恢復退化的土地、移除碳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在此過程中減輕貧困問題。 第三方驗證:自 2017 年起,MAX Burgers 每年委託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對其範疇 1、2 和 3 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第三方審核,確保計算符合國際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此舉旨在提升數據準確性與透明度,增加公眾與投資者對其環保承諾的信任度。從 2015 年到 2021 年,MAX 每 1000 大卡的碳排放量顯著減少了 30%,與聯合國的 1.5 度目標保持一致。去耦經濟與碳排放:MAX 的營收增長與碳排放之間實現了顯著去耦。自 2013 年以來,其營業額增加了三倍,但每瑞典克朗的碳排放下降了 31%,展示了經濟成長與環境責任的雙贏 。MAX Burgers 推出 “Supreme Green” 無肉餐單 選擇植物性漢堡對環境改變的力量十分強大 漢堡王與 MAX Burgers 的案例表明,快餐業正在適應全球永續發展的需求,朝著更環保的方向邁進。漢堡王以其全球品牌的影響力,推動植物性選項的普及,而 MAX Burgers 則在減排和氣候正效益方面走在前列。 根據 Carbon Brief 的分析,若全球轉向純素飲食,到 2050 年每年可減少近 80 億噸 CO2e 的排放,這相當於目前全球食品生產排放量的 58%。相比維持現狀,純素飲食不僅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節省大量土地資源,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可能性。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5.01.16
豬肉大國丹麥吹起植食炫風
大膽的轉型!豬肉大國推廣植物性飲食丹麥為豬肉生產大國。/ 圖片來源:Pexels/ Leah Newhouse 作為「全球豬肉大國」,丹麥擁有比人口還多的豬隻,豬肉出口在該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樣一個傳統肉食大國卻在推動植物性飲食上不遺餘力。丹麥政府早在2023年10月發布全球首份《植物性食品行動計畫》(Action Plan for Plant-based Foods),希望更常態化植物性飲食,同時支持從根莖蔬菜到發酵蛋白等多樣化的植物性食品生產。至今,該計畫受到各方支持和響應。 丹麥素食協會(Vegetarian Society of Denmark)秘書長 Rune-Christoffer Dragsdahl 指出,丹麥成功的關鍵秘訣在於「與不同利益相關方合作,而非單純的批評」。政府與環保組織、商界領袖和農民攜手,尋找共同的經濟利益,將植物性飲食視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而非威脅。 不分左右並肩前行:跨越黨派的永續之路丹麥的計畫涵蓋知識培訓,透過對廚師和供應商的教育建立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 圖片來源:Marie Luja Rasmussen/Vegetarian Society of Denmark 這場植物性飲食轉型在丹麥政府獲得了跨越黨派的一面倒認同,即便是右翼政黨「丹麥民主黨」也支持相關的補助計畫,這樣力道強勁的跨黨團結行動,在國際上其實並不普遍,足見丹麥政府在永續議題上的高度重視。丹麥前環境部長 Ida Auken 表示:「要取得成功,必須讓農民、工會等多方力量加入,並逐步實現願景。」 政府推出了價值12.5億丹麥克朗(約195百萬美元)的植物性食品補助金,專門用於支持有機農業、發酵技術及植物性乳酪等創新食品的研發。除此之外,丹麥的多元轉型方針也涵蓋人才培訓,針對廚師以及食品供應商積極教育,提升植物性料理的吸引力,讓大眾在美味中接受低碳飲食。 「以需求引導供應」轉型策略推動飲食文化轉型擁有One Planet Plate標章的產品二氧化碳足跡最多為 0.5 公斤。/ 圖片來源:WWF 丹麥的轉型響應熱烈的原因,在於其策略並非依靠「懲罰性措施」,而是著重激發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從 「全國蔬菜週」(National Vegetable Week) 到在應用程式中導入菜餚碳排放標示,以及One Planet Plate標章的「Roskilde音樂節食物派對」(Foodjam of Roskilde Festival),各種推廣活動讓植物性飲食變得更時尚、有趣且平易近人,大大增加了民眾對於植物性飲食的好感度。 這種「以需求引導供應」的策略,在執行上有效的避免了推動減肉政策時所遇到的激烈反彈。知名植物性飲食倡議者 Trine Krebs 表示:「我們需要一個令人信服且充滿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而不只是批評現有的飲食文化。」在這樣正向的推廣下,植物性食品不再只是健康的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樂趣。 「丹麥模式」拋磚引玉,全球永續植食政策齊跟進純植物飲食生活倡議者響應政府政策。/ 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Alamy 丹麥的轉型行動成功地在國際間刮起植物性飲食炫風,各國政府也緊隨其後的相繼提出永續飲食計劃。德國在2024年預算中撥款3800萬歐元,用於推廣植物性和培養肉食品。葡萄牙的素食協會也提出了全國性的植物蛋白計畫。「丹麥模式」的成功策略為各國的永續之路指出明亮的方向:透過合作和激勵的正向推動來改變飲食習慣。 Chatham House 研究員 Helen Harwatt 指出:「丹麥的轉型再次向世界展示,富裕國家的飲食選擇對全球具有示範效應。我們的飲食方式,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未來。」這波由北歐國家掀起的植食浪潮,或能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資料: BBC-Denmark: The major pork producer trying to wean itself off eating meat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31201-denmark-the-major-meat-producer-switching-to-a-plant-based-diet FINANCIAL TIMES- Denmark leads the way in incentivising low-meat diets https://www.ft.com/content/3f4d58f4-2a3b-4aef-88a8-83784b36c8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5.01.10
漢堡王純素餐點崛起秘辛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和植物性飲食的興起,全球連鎖餐飲品牌開始重新審視菜單結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Mintel 的調查,2018 年英國無肉食品市場的價值達到 7.4 億英鎊,相較三年前的 5.39 億英鎊有明顯增長。對素食和純素產品的興趣持續增長,預計到 2021 年零售銷售額將增加至 6.58 億英鎊。這一趨勢的潛力,漢堡王(Burger King)作為快餐業的領導者之一,也開始以純素餐選項回應這一趨勢。 叛逆華堡 100% 不含牛肉,但卻被禁止播放相關廣告 漢堡王因應趨勢在 2019 年推出叛逆華堡,推出植物肉的速度超越其他速食業者,成為領頭羊,但同時也引發爭議。雖然採用植物性漢堡肉餅,但與肉類產品共用烤架,並搭配蛋黃醬,未能完全符合純素者的需求。 英國廣告標準局(ASA)禁止其以純素產品宣傳叛逆華寶,因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矛盾。主要體現在廣告語和設計上。漢堡王在廣告中使用「100% Whopper,無牛肉」的語句,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該產品適合純素者和素食者。此外,廣告中使用了「Vegetarian Butcher(素食屠夫)」的標誌和綠色配色,並選擇在「純素一月」(Veganuary)期間推出,進一步強化了產品適合純素者的印象。雖然部分廣告中以小字標註「與肉類產品共用烤架烹調」,但標註並不顯眼,難以改變消費者的整體誤解。漢堡王則表示,叛逆華堡主要針對彈性素食者。英國純素協會(Vegan Society)認為,這是一個「錯失的機會」,因為產品原本有潛力成為純素者和素食者的理想選擇。如果能避免交叉污染並改用純素調料,該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可能會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麥當勞(McDonald’s)在推出純素漢堡 Double McPlant 時,設立了獨立的烤架與專用烹調區,確保無交叉污染,並強調通過純素認證。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與純素消費者需求不一致的問題,並成為行業內的標竿做法。 純素雞塊的推出,漢堡王 2030 前菜單 50% 改為無肉產品 2022 年,漢堡王在英國推出純素雞塊(Vegan Nuggets),由大豆和植物蛋白製成,並獲得英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認證。漢堡王表示,這款產品是其承諾在 2030 年前將菜單中 50% 的選項改為無肉選項的一部分,這一目標預計可使公司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41%。該品牌還強調,純素雞塊的口感與傳統雞肉製品無異,旨在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飲食方式。 這一產品的推出彰顯漢堡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回應了日益增長的純素需求。英國純素者人數自 2014 年以來增長四倍,達到約 60 萬人。一項針對英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49% 的人希望減少肉類攝取。 繼德國、西班牙,漢堡王第 15 家植物性連鎖店在波多黎各啟航 漢堡王(Burger King)在波多黎各開設了第 15 家以植物性產品為主的餐廳,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植物基市場的地位。包括以「Vegetarian Butcher(素食屠夫)」提供的大豆植物蛋白製成的植物性漢堡和雞塊,旨在吸引更多希望減少肉類攝取的消費者。 波多黎各的這家新餐廳並非漢堡王在推廣植物基選項上的首次嘗試。此前,公司在歐洲、美洲等多地推出過類似的專門餐廳,包括西班牙的「Vurger King」快閃店和德國的全植物性連鎖店,這些嘗試均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漢堡王將這些店鋪作為實驗平台,用於測試消費者對植物基產品的接受程度,並收集數據來持續優化其產品。 漢堡王持續行動,朝綠色速食業者龍頭邁進 漢堡王的純素餐嘗試不僅是快餐業的一次創新,更象徵了品牌向可持續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從「2030 年前實現菜單 50% 無肉化」的承諾,到推出多樣化的植物基產品、推動純素認證標準、加強企業合作,以及在全球多地開設綠色連鎖店,漢堡王正以多層次的策略深化植物基選項。同時,這些行動不僅助力品牌自身的轉型,也為全球減碳目標注入更多實質性的力量。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