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中的蔬食
為響應尊重生命的潮流,2020 年 11 月 25 日世界無肉日當天,臺灣雲林監獄的近千名收容人在午餐時享用了素食。然而,同一年,英國環保運動家 Roger Hallam,作為滅絕叛亂運動的共同創辦人,卻在受審時抗議監獄提供的植物性餐點不足。事實上,世界各國法律對素食者權益的保護存在很大差異,從監獄的飲食情況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植物性飲食的模糊定位。 Dominick Thompson 是一位知名的美國純素主義者、企業家和社會運動家,尤其以推廣動物權利、純素生活方式和環保主義而聞名。他的背景非常多元,曾經從事健身、醫療保健、以及企業管理等領域的工作。Dominick Thompson 曾有過待在監獄的經歷,作為素食倡導者,他認為監獄的封閉環境和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權力關係,讓他聯想到工廠化養殖場。雖然受刑人不像動物那樣被屠宰或注射激素,但根據美國法律,受刑人必須從事勞動,其中甚至包括讓一些人去屠宰場工作。這種受壓迫的情況和經濟動物的處境很相似。此外,監獄外的弱勢社會階層,特別是有色人種,常因無法獲得健康的飲食而面臨健康風險,進而影響他們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導致社會流動性下降。我們可以看到,監獄中多數囚犯來自這些邊緣群體,這種不平等現象在監獄內外被不斷複製,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壓迫感。 Dominick Thompson,圖片來源domzthompson 這種飲食上的不平等現象和在監獄內外取得植物性飲食的困難是一樣的,但影響的群體、可尋求的幫助和解決方案卻各有不同。在這裡,我們探討如果監獄推廣更廣泛的植物性飲食,會對受刑人和管理方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 Caitlin Watkins 在其研究中對受刑人的訪談發現,如果給予受刑人種植和收集植物的機會,不僅能讓他們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還能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從而幫助他們更順利地重返社會。同時,監獄管理員和餐廚供應商需要學習植物性飲食的定義、營養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實際操作,確保宗教禁忌、健康考量或素食需求的受刑人能更輕鬆地適應監獄生活。 當然,如果監獄全面改為植物性飲食,對那些無肉不歡的受刑人來說,可能會是很大的挑戰,因此監獄應該採取漸進的方式來推行,同時進行相關的宣導教育,讓所有人能夠逐步適應這種變化。 人們對蔬食的態度可能影響我們對於提供受刑人蔬食這一措施的看法。如果我們認為蔬食有助於健康,並能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成就感及同理心,那麼讓囚犯食用蔬食或可被視為一種正面的矯正方法。然而,若我們認為蔬食口味欠佳且令人沮喪,則提供蔬食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懲罰性的措施。 參考資料 Claire Hamlett. (2020). The Role of Plant-Based Food in the Prison System. Sentient. https://sentientmedia.org/the-role-of-plant-based-food-in-the-prison-system/ In Prisons. The vegan society. https://www.vegansociety.com/take-action/campaigns/catering-everyone/information-news/prisons 蔡佩旻(2020)。世界無肉日!雲林監獄千人享蔬食...感受地球公民一同「做好事」。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1125/1862618.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9.25
用藝術傳達動物權
在倫敦動物園出現的Banksy最新作品掀起了對動物權益的熱烈討論。這幅作品描繪了一隻大猩猩正掀起鐵門一角使其他動物們離開,其中包括一隻海豹和幾隻鳥,充滿了自由和解放的象徵意義。這是Banksy最新系列的第九件作品,該系列涵蓋了多種動物主題,從山羊、犀牛到猴子和大象,觸發觀眾對動物圈養議題的深思。 Banksy最新系列作中的第九件位於倫敦動物園門口,被認為充滿解放意味。/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Banksy的作品迅速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倫敦動物園對這位世界知名塗鴉藝術家的創作表示「難以置信的驚喜」,並一度計劃保護這件作品。然而,隨著夏季遊客增加,考慮到入口的正常使用,動物園決定將作品移除並用複製品代替原作。動物園表示,正在考慮如何妥善保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這一決定無疑引發了更多的討論。動物權益倡議者認為,這幅畫作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種對動物圈養的抗議。Viva!創辦人Juliet Gellatley指出,Banksy通過這些作品表達了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尤其是在動物園這樣的場地創作,更顯示了反對動物囚禁的立場。 Banksy在2013年的作品《Sirens of the Lambs》曾引發民眾對肉品產業的思辨。/ 圖片來源:Independent.co.uk Banksy的藝術作品以挑戰傳統觀念和批判社會議題聞名,這也並非他第一次以動物處境為題材創作。在2013年的作品《Sirens of the Lambs》中,他就曾讓一輛滿載絨毛動物玩具的卡車在紐約街頭行駛,被解讀為對肉類產業和動物待遇的批判。而此次倫敦系列,從山羊到大象,每件作品似乎都在呼喊著動物應該擁有自由生活的權利。 在高處站立面積狹小的山羊是否意味著處於龐大議題的邊緣?/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橋上懸盪的三隻猴子是未被損壞或拆除的作品之一。/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這些作品在藝術界和社會中引發了多重解讀與討論。Grove Gallery的CEO James Ryan指出,這些作品可能在傳遞「監禁」的主題,暗示動物被困住的狀態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該系列作品不僅在視覺上震撼人心,更激起一場地球居民的權益思辨,尤其著重於人類如何對待動物的方式。 該件作品中的車輛與交通錐現已被移除。/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隨著Banksy的藝術作品引發的討論不斷升溫,倫敦動物園的決定也凸顯了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影響力。雖然動物園表示希望保護這件作品,後續的移除做法卻引發了人們對動物圈養和藝術自由的質疑與熱議。 不論如何,Banksy的作品無疑激起了人們對動物圈養問題的關注。透過這些象徵性的圖像,我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動物園在自然生命教育與動物生活權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這些被歸類為展演動物的個體,究竟是被保護在物種復育的安全網內,還是被囚禁在人類自我滿足的牢籠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veganfoodandliving.com/news/banksy-art-london-zoo-anti-captivity-message/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623qjpgew4o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e38lq7zy34o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5yper4gw27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9.12
肉類背後的隱藏代價
《肉類背後的隱藏代價:你不知道的真相》 在當今的世界,肉類產品已成為許多人日常飲食中的重要部分。然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動物福利以及健康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肉類產業背後的隱藏成本也逐漸浮出水面。紀錄片《Eat Animals》深入探討了現代畜牧業的運作模式以及文章《Knight Bites: 肉類的真正代價》以六大面向的數據調查,揭示了這一產業對地球環境、公共健康和動物生命的巨大影響。 畜牧業的崛起與現狀 自 20 世紀以來,工業化畜牧業迅速崛起,成為滿足全球肉類需求的主要方式。紀錄片詳細描述了這一過程,展示了現代工業化農場如何以高效的方式生產大量肉類產品。然而,這種效率的背後是以環境破壞、動物福利的犧牲以及人類健康的風險為代價的。 工廠化農場,通常被稱為集約化動物飼養場(CAFOs),在極度擁擠的環境中飼養數以萬計的動物。這些動物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無法實現正常的行為,並且經常面臨疾病和壓力。根據《Knight Bites》的報導,畜牧業負責全球近 40% 的森林砍伐,尤其是在亞馬遜雨林這樣的關鍵生態系統中,這些森林被清除以騰出空間用於飼養牲畜或種植飼料作物。 環境與氣候影響 畜牧業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不可忽視。數據顯示,畜牧業產生了全球 12% 至 20% 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導致了全球範圍內自然災害的增加,如洪水、乾旱和極端天氣事件。 紀錄片《Eat Animals》也強調了畜牧業對水資源的污染。工廠化農場每年產生大量的糞便和廢水,這些廢棄物通常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和湖泊中,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在美國,這些設施每年產生約 13.7 億噸的糞便,這些污染物往往最終流入公共水源,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影片裡一位父親描述:「這條河以前是個釣魚天堂,但到了 90 年代初,我和我兒子開始發現魚身上有瘡,接著大量魚類死亡。我們沿著 Trent River 飛行,試圖找出原因。當飛到 Jones County 時,我看到地面上有許多粉紅色的池塘,看起來像百得必治(Pepto-Bismol)。這些池塘其實是動物糞便和尿液的糞池,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糞池填滿後,糞便和尿液經常被排放到空氣中,最後流進河裡,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動物福利問題 在工業化畜牧業中,動物福利問題尤為突出。紀錄片通過實地調查,揭示了在集約化飼養場中,動物們如何被迫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忍受巨大的痛苦。這些動物通常無法實現任何正常的行為,如社交、運動或自然的覓食行為。每天,全世界大約有 2.02 億隻雞、380 萬頭豬和 90 萬頭牛被宰殺以供人類食用。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生命被迫終結,以及無法言說的痛苦。Jonathan Safran Foer 也是此紀錄片原著作家指出,雖然許多人意識到吃動物存在問題,但往往選擇忽視。他認為,這種忽視使我們與自身的“動物性”疏離,特別是我們與動物共享的痛苦感知能力。弗爾認為,這種疏離會導致我們在無意識中感到羞愧,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記得自己忽視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Knight Bites》還指出,為了應對這些動物在惡劣環境下容易生病的情況,全球約 66% 的抗生素被用於畜牧業,這導致了抗生素耐藥性的迅速上升。這一現象不僅對動物有害,對人類健康也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報導,到 2050 年,抗生素耐藥性可能每年導致 1000 萬人死亡。 健康風險與飲食選擇 除了動物福利和環境問題,肉類產業還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紀錄片《Eat Animals》以及《Knight Bites》的數據顯示,過度消費紅肉和加工肉類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這些飲食習慣在全球範圍內導致了大量的早逝和慢性疾病的增加。 參考文章內容,如果中高收入國家能夠將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消費量減少 14%,每年可以預防 6.5 萬人死亡。這一數據強調了改變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改善個人健康,還能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政府補貼與經濟影響 在討論肉類產業的真正成本時,必須考慮到政府補貼在維持肉類低價中的作用。各國政府每年花費巨額資金補貼動物農業,以保持肉類產品價格的低廉。例如,美國每年在這一領域的補貼高達 380 億美元,加拿大則為 17 億美元。 這些補貼雖然使肉類產品更加平易近人,但卻忽視了環境成本、健康風險以及動物福利等隱藏代價。如果這些成本計入產品價格,肉類可能不再那麼“便宜”,這將迫使消費者重新考慮他們的飲食選擇。 未來的方向:尋找可持續的替代方案 面對這些挑戰,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活動家呼籲人們轉向更加可持續的飲食選擇。《Eat Animals》以及《Knight Bites》都強調了植物性飲食作為肉類替代品的重要性。雖然植物性產品目前在價格上仍然難以與肉類產品競爭,但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加,這些產品的價格將逐漸下降,並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擇。這些經營模式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為未來的食品生產指出了新的方向,為地球和未來的世代留下更可持續的環境。 植物肉正掀起一股新潮流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8.29
澳洲將終止所有活羊出口
在歷經數十次之調查所有與羊隻被虐待的相關佐證、高度的媒體曝光、加上數十萬澳洲公民的改革呼籲之下,終止活體羊隻出口的法案最終於澳洲聯邦議會定案。 非營利組織『澳大利亞動物協會』於2003年首次揭露活體羊隻出口至其他國家的過程中發生的殘酷事實,其中因素包括:被限制的空間、令人不適的硬體設備、排泄物、高溫、疾病與感染、食物與水污染、氣候變化等。在其努力不懈、數十年的政治遊說之下,澳洲政府宣布將於2028年5月1日終結所有活體羊隻的海運出口,原先聯邦農業部長穆雷·瓦特(Murray Watt)透露,終止活體羊隻出口需要費時60年之久,然而,隨著牲畜出口產業的逐步淘汰,促使澳洲政府將其法案提前於4年內結束。此意味著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已邁入正向的改變,且積極地影響著當地政府。 如果您未經歷過與那些活體羊隻共同生活與同一艘船隻的生活,或許這一切的苦難都是難以想像的,然而它們卻是真實地發生在別無選擇的羊隻身上。資深獸醫Lynn Simpson博士已有57次與牲畜們一同待在船上的經驗,以下是她在那些動物身上發現的殘忍事實: 空間 高密度且有限的空間難以讓羊隻獲得充分的休息,幾乎沒有可以躺下的空間,更惶論還有陌生環境、噪音及船上航行產生的搖晃問題,都會造成羊隻恐慌及不安。 墊草及相關船內設施 即便羊隻於船上有鋸木屑或其他墊草可供休息用,提供的量卻遠遠不夠實際的羊隻數量使用,迫使牠們僅能於旅途期間,勉強在堅硬防滑的地面上停留,容易使其造成擦傷、跛行和其他傷害,磨損的甲板表面及不良的排水系統常常導致船上的動物們受傷,而受傷的動物們很容易遭致安樂死。澳洲政府並沒有相關船內設施的強制規定,僅提及墊草相關用品需“適時地”更換,導致此措施由出口商全權決定。 排泄物及熱傷害 出口業者並未將羊隻在船舶裡的糞便做妥善安排,羊隻被堆積的糞便掩蓋,使其與融化的糞便和尿液粘住。曾有當事船員揭露,由於熱能的緣故,活羊於同一個環境下跟其他羊屍體一起被嚴重分解,無法站立且動彈不得,最終活羊於中暑的情況下痛苦而死亡。 感染與疾病 未經治療的開放性傷口因接觸糞便和尿液而增加感染及成為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但擦傷容易被糞便覆蓋而經常被忽視。感染使羊隻非常痛苦而無法順利進食,拒絕站立並持續躺在自己的糞便中。擁擠的環境、高濃度的氨氣和船上緊張且陌生的環境都會導致動物眼部感染、熱傷害、沙門氏菌病和肺炎。 食物、水污染 不當的環境配置讓羊隻無法擁有乾淨的食物及水源補充體力,其被尿液和糞便汙染而導致拒食並脫水。 天氣變化 船舶於海上面臨惡劣氣候是家常便飯。波濤汹湧的大海和意料之中的天氣變化增加了羊隻受傷和暈船的機率。壞天氣導致船隻晃動並使羊兒們感到不適,而很難於航行中正常站立。 羊隻被迫停留在船上數週的畫面,羊圈並未好好地被清理,導致環境裡積滿了糞便。 機械故障 一旦有機械相關的問題出現,一定會有災難產生。通風問題、引擎故障甚至火災都造成了牠們的痛苦和死亡。每一次的失誤,都讓船上的牲畜成了最大的犧牲者。 在禁止出口活體羊隻立案前,已有許多報導指出澳洲出口商於海上運送牲畜的過程中出了很大的錯誤,澳洲政府卻無視這一切使其不斷發生。像是2024年2月間,透過歐洲SPCA的報導指出,澳洲牲畜運輸船Al Kuwait於兩個禮拜期間運送活體牛羊至以色列,全程未考量到動物們的不適及福利,然而對出口商來說卻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一切以自身利益為優先。KLTT為擁有Al Kuwait之企業,長期缺乏動物福利的情形下出口運送牲畜至其他國家,已導致數百萬的動物於他們的船隻裡受難犧牲。而它長期的合作夥伴Emanuel Exports及其母公司RETWA都有被多次舉報殘忍出口綿羊的紀錄,卻是從澳洲出口牲畜至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大宗。 圖片為2014年,名為OCEAN DROVER的牲畜運輸船上的失火畫面 類似的情形發生在早於1個月前,名為MV Bahijah的牲畜運輸船由於紅海危機而被迫返回,然而其並未解放已在船上待滿4週半的牛羊們,反而試圖申請航途更長遠的路徑經過非洲,讓受苦的動物們於擁擠的船上總共待了70多天。 因為紅海危機,船隻多了34天航程時間 一切的努力是如此得來不易,在澳大利亞動物協會及澳洲人民的極力倡導和推動之下,於不久的將來終結澳洲出口活體羊隻。 澳洲邁向了國家進步的一大步,相信此改革為澳洲正確地寫下了歷史的一刻,為他們的下一代帶來了正面的教育影響及積極的作為,也將成為未來推動相關法案的依據及起點。 圖片及參考資料: Animals Australia https://animalsaustralia.or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8.27
禁捕十年,臺灣魚翅獵殺仍存在
2015 年 10 月,臺灣遭歐盟列入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IUU)漁業不合作國家警告(黃牌)名單。為強化臺灣漁業管理制度,農委會與相關機關、團體,進行三年多的諮商檢討,臺灣終在 2019 年 6 月從 IUU 名單移除。 當時農委會制定漁業三法,作為漁業改革的法律面措施,其中規範了鯊魚捕撈數量與種類。其實,早在 2012 年,臺灣就訂定了鰭不離身的法令,若漁民將被割鰭的魚丟回海裡將被收回漁業執照,並處以高額罰緩。然面對市場價格高昂的魚翅,漁民仍趨之若鶩,從報導者 2021 年發布的調查,可以得知在 2017 到 2020 這四年間,因違法捕撈而被裁罰的案件共 81 起,其中有 54 件是違法捕撈鯊魚。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蘇澳籍漁船「金滿發 66 號」曾於 2021 年違規割鯊魚鰭後棄身,遭裁罰 500 萬元,並被收回漁業執照十六個月;今年 6 月又被海巡查出累犯,違規鋸峰齒鮫(水鯊)魚鰭達 6510.6 公斤,將依違反遠洋漁業條例裁處。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從魚鰭數量估算的結果,這艘船殺了 2000至 3000 條鯊魚。去年 11 月,「新翔益 6 號」的經營者和船員也因違法捕獲和處理魚翅,分別遭處罰鍰 50 萬元與 10 萬元。圖片來源:環境正義基金會(EJF) 面對現行制度的缺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環境正義基金會(EJF)等非政府組織共同呼籲政府修訂遠洋漁業條例,以落實對魚翅的零容忍,確保業者在首次違規時,就被永久吊銷執照;且應比照美國 2010 年修的《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漁業及保育管理法案》,捕撈鯊魚不得在船上割魚鰭,必須將整隻鯊魚帶回。圖片來源:環境正義基金會(EJF)圖片來源:環境正義基金會(EJF) 台灣已不在 IUU 名單中,但除了割鰭棄身,台灣遠洋漁業還存在以保育類海豚作為魚餌、捕捉海龜、剝削勞工等問題。面對國際規範、漁工勞權與海洋資源減少等挑戰,整體產業與社會觀念皆須有所改變,才能跳脫以動物、勞工、生態環境的犧牲換取經濟利益的惡性循環,落實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Steven Crook. (2024).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ruel delicacy. Taipei Times.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24/07/24/2003821232王峻祺、游明金、楊媛婷(2024)。割鰭棄身 曾被罰5百萬/金滿發66號 又割6510公斤鯊魚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2301白尚儒(2017)。【永續海鱻食堂】台灣的鯊魚困局 不吃魚翅就解決了嗎?臺灣環境資訊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ms=4BD2D29B72CA27F8&s=4CC29BCD14897B26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24)。全球鯊魚資源面臨嚴重威脅 台灣漁船卻一再知法犯法 違法「割鰭棄身」 本會肯定漁業署、海巡署積極嚴查不法 呼籲修正遠洋漁業條例 對「割鰭棄身」漁船零容忍 違法漁船一律廢照嚴懲。https://www.east.org.tw/action/869570李雪莉、陳映妤、柯皓翔、楊智強、楊子磊、吳逸驊、江世民(2021)。千萬罰鍰也難嚇阻,非法魚翅如何被送上你的餐桌。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unfinished-far-sea-fishing-governance-illegal-shark-fin余麗姿、段佩妤、吳尚鴻(2024)。臺灣遠洋漁業「質」感提升:突破產業三大挑戰航向穩健永續。豐年雜誌。農傳媒。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12123彭瑞祥(2018)。割鰭棄鯊魚身、殺海豚作餌 9分鐘短片揭台灣遠洋漁船惡行。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15370漁業署(2019)。臺灣自歐盟打擊IUU漁業黃牌名單除名。農業部。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78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每項倡議都基於科學調查,專業的研究讓我們的聲音更具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保持調查的獨立與公正,我們拒絕來自政府和財團的捐款。協會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助。誠邀各界支持我們,攜手為動物權益奮鬥,您的贊助是推動這場運動的重要動力。
2024.08.27
動物的生命歷程
魔法公主—一部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宮崎駿執導的動畫作品。在電影剛開始時,畫面裡被射殺的野豬神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神婆的台詞是對著野豬神說:「不知道您從哪裡來,我知道您原本不是邪惡的神,我們將在此為您建一個墳以慰您在天之靈。忘記仇恨吧,請您就此安息。」暗示著動物塚的建立。 「骯髒的人類啊!讓你們知道我的痛苦和怨恨吧!」毒傷潰爛因恨變成邪魔的野豬神,煙飛灰滅前留下的話。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電影中動物觀的關係也日益緊張,衝突糾紛不斷,核心主角試著找出能讓大自然與人類化解紛爭、和平共處的方法。 依田賢太郎研究動物塚超過二十年,2007 年他出版的《動物塚考》中深刻地探討了動物塚的悠久習俗,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繩文時代。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建立動物塚來紀念那些逝去的動物。這一傳統深受中國儒家、道教以及日本神道教的影響,強調對動物的尊重與感恩之情。 在他的研究中,依田將被立塚的動物分為三類:「被人類使用的動物」、「食用動物」以及「神格化的動物」。其中,前兩類動物的分類與台灣現存的畜魂碑有著一定的關聯。十年後,依田賢太郎於 2018 年 7 月下旬出版了動物塚考的續集《いきものをとむらう歴史 -供養・慰霊の動物塚を巡る》。這本續集對於日本全國 500 多件動物塚進行了更深度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人類在建造動物塚時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係。依田的研究涵蓋了飼養動物、野生動物含括陸地動物以及水生動物、為發展或災難或戰爭等犧牲的動物。 透過動物墳墓敘述當時時代的故事 動物塚的歷史調查可以描繪出當時動物觀的歷史變遷輪廓。作者指出,建立碑文的動機底層包含了繩文時代的 “Osore”(恐懼)、彌生時代以後的古神道的 “Kegare”(污染)和 “Tatari”(詛咒)、佛教的“殺生戒”所代表的“Tsumi”(罪)等因素。然而,現代這些宗教意識已經變得薄弱,感謝和哀悼等情感在建立碑文的動機中佔據了更大的比重。 Osore(畏れ):這個詞源自繩文時代,表示對未知或超自然力量的恐懼。 Kegare(穢れ):這個概念源於彌生時代及其後的舊神道,表示不潔或污染,通常與死亡或生病相關。 Tatari (祟り):這個詞表示因為不當行為或不尊重神靈而遭受的報應或詛咒。 Tsumi(罪):類似於佛教的殺生戒律,表示殺生或其他不道德行為所帶來的罪孽。 根據目前的研究,最早的動物墓是 1 萬多年前以色列 Ain Mallaha 遺址中,一隻被人抱著埋葬的小狗墓。針對動物墳墓建造的目的大致做了以下分類: 宗教信仰與精神文化:例如前文提到的,在日本古代因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宗教殺生的罪過等,通過供養來懺悔和悔過。感謝與紀念: - 動物在農業、交通、戰爭等方面有重要貢獻,人們通過建造墳墓來表達感謝,例如:馬的供養碑,紀念在農業和戰爭中作出貢獻的馬。位於篠路神社的馬魂碑,表彰馬在農業中不可或缺的貢獻,包括耕地和運送貨物。 - 感謝用於醫學研究和實驗的動物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人們為其建立碑文表示感謝。例如:日本三重大學醫學部建立的「實驗動物慰靈碑」上刻著:「我們從事幫助生命活動的工作,卻不得不親手終結你的生命。我們在此地尋求對這種僅以『為了醫學進步』為由而無法被寬恕的罪過的贖罪,並刻在這座碑上。願你安息。」 - 感謝食用動物的貢獻,表示對生命的尊重。可閱讀台灣畜魂碑系列文章的介紹「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哀悼與安慰:悼念寵物、自然災害中犧牲的動物和紀念在工作中犧牲的動物,如導盲犬、警犬等。位於栃木縣宇都宮福岡町 1285 的東日本導盲犬協會,在設施內設有埋葬已故盲導犬的慰靈碑。公共衛生與安全:防止傳染病擴散,大量撲殺的家畜,位於台灣淡水的牛瘟撲滅紀念碑,建於 1950 年。西元 1949 年,牛瘟再度流行於臺北地區,農林廳採行有效措施,終於次年完全撲滅。立碑記錄這個過程,以此作為警惕和激勵,所以製作了這塊碑記。(圖片來源)教育與警示:通過動物塚教育後人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重要性。警示未來世代避免重蹈覆轍,例如與環境污染、核輻射有關的動物塚,如築地市場的“鮪魚塚”。這座鮪魚塚充滿了不讓海洋被放射能污染的心願,因東京都市場再整備計劃,暫時設置在第五福龍丸展示館(江東區),取而代之的是在築地市場正門旁的外牆上設置了“鮪魚塚”銘牌。這座象徵和平與反核的鮪魚碑,未來希望能夠遷回築地。 我們紀念動物,但卻忽略了其中一件事實:動物生前的血色展演! 現存的動物塚、畜魂碑、獸魂碑,或是動物慰靈碑是人為製造的結果,以人類為主要視角,看待多數動物的一生是如此地「樸實無華」,若是作為養雞場的母雞,或許終其一生就是活在狹宰的鐵籠裡,任務只有生蛋,直至死亡;而乳牛呢?多數是在兩歲開始不斷地接受人工授精、不停地懷孕生小牛,同時為了讓乳汁持續分泌,注射賀爾蒙刺激分泌,對乳牛來說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最後因過勞沒有生產價值,送至屠宰場被賜死,平均壽命只有五到六歲,但一頭牛的自然壽命約是二十年;做為抗疲勞產品測試的實驗小白鼠們,他們會被分組進行負重游泳比賽,任務就是一直游泳直到溺斃為止,交叉對照以證明產品是否具有抗疲勞的功效,此為其測試功效的實驗之一—游泳測試。 前陣子有一隻很紅的影片在平台間流傳,一台載運著多隻豬隻的貨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其中一隻越過柵欄縱身跳下,在國道上翻滾數圈後慘死。看到其中有一則新聞影片裡的旁白在描述這隻「不自由,毋寧死!」的豬時,生動地用狀聲詞為豬的動作配音,也說到豬的肉太多很 Q 彈,也看到很多的留言,像是「打拋豬」、「最後還是要成為餐桌上的食物」等等。如果今天換作是與人類親近的同伴動物,例如貓或狗時,這個狀況還會是一樣的嗎?從這個小小的地方就能顯著地觀察到,我們對於不同動物的生命權利主張是有分別心的差異存在,動物的生命權利應該也要像人類生命權一樣,是生來不可分割的權利。 選擇不忽視,動保團體的努力 動保團體伸張動物權利的活動非常多元。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在全球都會舉行世界動物權日(NARD)的紀念活動。此活動自 2011 年開始,是由非營利組織「我們的星球,也是他們的家」(Our Planet, Theirs Too)所建立。旨在為所有動物發聲,提升人們對動物權利的意識,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2018、2019年台灣與全球之串聯,由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之前身「純素30」承辦世界動物權日於台灣的紀念活動。 由國際性動物權利組織 “Animal Save Movement” 發起的守夜 (Vigils) 活動,在全球超過二十幾個國家都有其組織分部,數量高達三百多個。透過邀請非素食者參加在屠宰場前舉行的動物守夜活動。親眼見證動物在暴力死亡前的瞬間,這對很多人來說成為了當場改變飲食習慣的契機。動物救援運動的倡導者們經常在他們組織或參加的屠宰場守夜活動中,找到拯救和解放被剝削動物的機會,這些拯救行動的影片,以及動物在新庇護所中的生活,啟發了很多人轉為素食主義。 2019 年,名為「台北 Animal Save」的送行活動,聚集在位於新北市樹林區的新北市肉品市場前為豬送行。根據農業部畜產行情資訊網查詢毛豬市場年行情比較統計,新北市肉品市場在 112 年度為台灣本島成交總數第一,數量為 680,349。活動過程中參與者攔下了一輛肉品市場業者的貨車,致使工作人員報警。警方人員介入之後,送行活動只能在不影響業者以及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舉牌表達意見和拍攝做紀錄。這是台灣第一次發起的守夜送行活動,部分參與成員日後亦成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之創辦人。 動物權利倡議人士先驅雷根.羅素 Regan Russell 在 2020 年 6 月 19 日參與多倫多豬隻救援組織舉辦的守夜活動中,於 Fearmans 屠宰場外不幸被一輛運送豬隻的卡車撞擊,悲劇性地喪生。在雷根遇害四週年之際, “Animal Save Movement” 的各地組織分部在全球舉行了紀念守夜活動,向這位為動物權益不懈奮鬥的鬥士致敬。雷根曾說過:「我不知道這樣做有沒有用,但我知道什麼都不做絕對沒用。」 藝術家以不同形式的傳達,喚起對動物的同理心 他奉獻了自己的身體,全身上下擁有四萬個交叉紋身,每一個交叉象徵著每一秒鐘為了食物而被殺的動物數量,為動物權益發聲,這個人就是義大利純素藝術家 Alfredo Meschi,也是導演、演員、戲劇教師和散文作家。同時也是 Project X 的發起人,在他向全世界宣揚他的行動時,來自各國的數千人開始加入 Alfredo 的抗議行動,在他們的身體上也刻下象徵性的十字架。除了以刺青表達信念之外,他還將自己倒吊在屠宰場裡,做到身體力行。 2020 年憑藉《小丑》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得主 Joaquin Phoenix 的獲獎感言:「我認為我們與自然世界的聯繫已經變得非常疏離。許多人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認為我們是宇宙的中心。我們進入自然世界,掠奪它的資源。我們覺得自己有權人工授精一頭母牛,並奪走她的孩子,即使她痛苦的哭聲如此明顯。然後我們拿走本來是給她小牛的奶,把它加到咖啡和麥片裡。」,最後一句話是:「在我哥哥 17 歲時,曾寫下這句歌詞:『用愛救贖,隨之而來的將會是和平。』謝謝大家。」節錄部分的演講內容,完整內容可點擊連結觀看影片。當年度的金球獎盛宴,Joaquin Phoenix 說服主辦單位採用 100% 植物性餐點。 我們可以選擇做出對生命和環境都有利的決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預計 2020 年至 2050 年間,全球肉類需求將增加 21%,若此預計成為事實,將會有更多的動物死於人類手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合理地相信科技也會隨之進步,今年在台大體育館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就有提到 2007 年 iPhone 把電腦放進口袋,而現在新的運算時代正在展開,算力呈指數型的成長。我們人類身為生物系統最頂端的物種,握有選擇與改變的權力。最後透過 Joaquin Phoenix 的演講中一段話,作為此篇文章的結尾:「我們害怕個人的改變,因為我們認為這需要犧牲什麼;放棄什麼。但當我們處於最佳狀態時,人類是如此具有創造力和發明力,我們可以創造、發展並實施對所有有感知生命和環境都有利的變革系統。」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8.20
日治時代養豬業的歷史軌跡
回望經濟發展史 曾遍布臺灣低海拔疏林草原的梅花鹿,對平埔族而言,不僅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也具有信仰意義。然隨著荷蘭人進入臺灣,鹿皮貿易需求高漲,更引進漢人獵鹿,造成過度獵捕與棲地破壞,終致野生梅花鹿幾近滅絕。與此同時,漢人以剩餘勞力、廉價農作或廚餘飼養自原鄉引進之華南種豬,歷經與平埔族飼養的小耳種豬數代交配,逐漸形成臺灣本地種,讓豬在當時臺灣社會不僅作為平埔族祭品,更成為了主要食用肉品。 此外,漢人從福建等地引進牛、雞、鴨、鵝等活體動物,並將育種飼養技術與生活習慣帶至臺灣。進入明鄭時期,除了食用,漢人利用其排泄物使土地肥沃,同時經營土地開墾、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與家畜飼養,逐漸以集約耕作取代既有的燒耕農作,也改造了原有的生物群落與農業聚落型態,為農牧業商品化奠定基礎。 家畜與人類的互動關係 從《台海使槎錄》與《重修臺灣府志》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治時期的生番、熟番皆與禽畜住所合一且互動密切;在《臺灣通史》,亦可從農村民宅空間配置與農作、牲畜與人類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窺見漢人與家畜的緊密關係(引自陳明達,2012)。曾品滄則說明,隨著清治時期人口增加,荒地、耕作地與飼養豬隻之土地資源越趨稀有,豬肉轉為經濟條件較優的漢人的日常飲食,一般民眾則於節慶、祭祀等重要特殊場合食用(引自小池拓人,2021)。張邦彥(2011)也指出,在臺灣的祭祀習俗中,不論三牲或五牲,豬肉皆不可或缺,故演變出賽豬公的習俗。 十九世紀後期,在種植番薯、花生、甘蔗、豆類、陸稻的旱作地區,有充足的廚餘、農業廢料、野菜、人類排泄物皆能作為豬隻飼料;且漢人農家的婦女通常在家做家事或女紅,養豬便成為充分利用勞動力的活動,基於以上經濟因素與豬隻在漢人文化中既有的飲食、宗教功能,養殖活動越趨發達。根據當時因開港通商而來台的歐洲人與甲午戰爭後統治臺灣的日本人所述,在城市街道與鄉村田野不僅能看到豬隻出現在漢人居所,甚至隨處可見豬隻遊蕩覓食與其排泄物四散。從日治時期的調查資料也能看出,無論是以旱作為主的臺灣南部或以水稻作為主的北部地區,平均每家戶養殖豬隻數量遠勝於明清時期。 生產政治化 當然,在養殖活動興盛的地區,養豬戶或周遭環境仍須承擔風險,如在骯髒惡臭的環境中生活與豬隻因傳染病死亡等。在日治時期,總督府依照生物學原則進行統治,針對臺灣社會習慣進行調查,再建立與推行近代化政策,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就是當時的重要政績,對臺灣有深遠影響。針對養豬產業,總督府以衛生為名管理屠宰及銷售,並改良豬隻品種,透過掌握臺灣主要肉食來源,達成資源妥善利用、經濟與社會活動管理,為統治打造穩定基礎。 小池拓人(2021)從日治時代臺灣與屠宰有關的稅制結構,與臺灣屠宰場成立的過程,嘗試從歷史與制度脈絡了解總督府如何掌握屠宰業。1898年,總督府規定臺灣人該繳納地租附加稅、家稅、營業稅與雜種稅,被列為雜種稅稅目之一的屠宰稅,係依據家畜種類決定稅額高低。1903年,總督府再頒布臺灣地方稅規則施行規則,除了家稅,統一全島各廳課稅標準,規定宰殺每一頭豬隻徵收0.5圓,且屠宰稅的課稅對象為屠宰場管理者。1904年後,宰殺每一頭豬隻的課稅金額不斷提高,使屠宰稅在地方稅中的占比不斷提升。若扣除屠牛、屠羊稅收,並考量屠豬的數量遠勝於這兩者,可以明顯看出屠宰稅的主要來源為屠豬,進而得知豬隻為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1899 年日阿拐向台北縣辦署長繳納屠宰稅之收據。來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規定屠宰行為只能在屠宰場進行,為總督府實際掌握稅金來源的方法,且能兼顧衛生管理。在臺灣,清治時期就開始出現市場、市街,隨處可聽見殺豬聲。直到日治時期,才建立屠宰場,規定屠戶只能在此進行宰殺,其行為也須經過官吏檢查,並向屠宰場繳交處理費;針對經營者則設有詳細規範,包含需有許可證與屠宰場地點、設備,且一樣須經由官吏臨場檢查。當時仍有私下屠宰行為,主張私營屠宰場阻礙衛生事業的臺灣仕紳開啟了公益經營的首例;且總督府以前述制度為起點,1904年後,要求地方政府積極取締,改由市街經營屠宰場,將其收入投注在公共衛生,並持續擴增與制定相關法規,於1911年宣布達成完全公營化。 此外,為了能夠進行研究、調查、管理,總督府設置農業試驗場,並建立農業行政、調查體系與家畜防疫系統,奠定了臺灣的農業改良、動物醫療與公共衛生之科學根基。 在1908年到1936年,總督府推行了兩次養豬改良事業,包含發放補助金給地方農會,再透過地方農會出借種公豬予交配業者「牽豬哥」、出租種母豬給養殖業者,最後由農會從中選出優良品種後出借給其他豬農;針對閹割行為,總督府則保留由傳統業者閹割之慣習;在神豬信仰方面,總督府一方面保留傳統習俗,另一方面進行舊慣調查以推行政策。 臺灣在一戰後開始發展工業,並以食品加工業為起點,陸續發展石化與金屬機械工業。中日戰爭開始後,日本政府更積極在帝國實施物資與人力的總動員計畫,以滿足軍事需求。在1930年代的臺灣,總督府先將食品加工業所生產的大豆油粕與麩,納入豬隻飼料。然其產量無法滿足所有豬隻所需,且面臨戰前國際貿易限制、日本國內對米糧的需求上升,1940年代的養豬業,因無法繼續進口滿州國飼料,也無法使用台灣本島生產之甘藷作為飼料而逐漸崩壞。同時,家畜市場的黑市交易也越發興盛,促使總督府積極介入肉品的生產與消費,展開配給系統。 小結 在部分肉品市場的舊址或現址旁,還存有日治時期為超度被屠宰的家畜而建造之獸魂碑,不僅象徵日本的神道信仰精神,更紀念著殖民政府與臺灣本地的文化融合、衝突,以及臺灣在日治時期的社會發展進程與變化。相信透過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對養豬產業與豬隻的認識將更為立體,至少不再將豬隻視為骯髒、愚笨的畜牲,而是更貼近彼此。 安南肉品市場獸魂碑。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參考資料 小池 拓人(2021)。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頁8-28、35-96、116、151-154。https://hdl.handle.net/11296/p78pa4范燕秋(2018)。醫療衛生歷史篇:日治時期。臺灣記憶展覽。國家圖書館。https://tme.ncl.edu.tw/tw/醫療衛生歷史篇陳明達(2012)。日治時期台中地區豬隻畜產改良之發展(1897-1945)。﹝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頁8。 https://hdl.handle.net/11296/88z426張邦彥(2011)。臺灣豬的社會文化意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頁15、190。 https://hdl.handle.net/11296/zjkp4s曾品滄(2014)。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2 期,頁 33-6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s://econ.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3/12/hist_1080502.pdf戴寶村(2014)。與鹿共舞:梅花鹿與原住民。臺灣學通訊,第84期,頁10-11。https://wwwacc.ntl.edu.tw/ct.asp?xItem=33621&ctNode=457&mp=5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推動倡議以科學為基礎,透過專業的調查來獲取高度的公信力,推動社會改變。我們不接受政府與財團的捐款,以確保調查與監督的公平公正。我們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款來支持我們的工作,邀請您一同參與,助力這場為動物權益奮鬥的運動。您的支持將是我們持續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
2024.08.19
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
「畜魂碑」曾是古人表達對畜養動物敬畏與感激的象徵,台灣共有18座畜魂碑,這些石碑的建造旨在表達對動物的感謝與悼念,感謝牠們作為「食用動物」,在屠宰場被迫犧牲自己的生命。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這些動物的心聲?動物並不需要我們的感恩,牠們真正渴望的是能夠自由地活著,而不是被人類刻意繁育、經歷一生的痛苦,最終成為餐桌上的食物。如果牠們有選擇,或許牠們寧願從未來到這個世界。 「畜魂碑」與「貞節牌坊」其實有著相似的邏輯與操作,這兩者都是一種將壓迫進行正當化的修辭。這種修辭或許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是不自覺且非刻意的,無論如何,這些文化現象在本質上都是對弱勢群體的壓迫。在我們研究和還原這種文化的同時,除了要「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與脈絡外,也必須保持清晰的價值判斷,不應過度鄉愿、被正當化的修辭給欺騙,導致「認同」當時的壓迫行為。我們需要以現代的視角來審視這些歷史遺跡,避免成為這些壓迫行為的繼承者。還原時代背景,避免暴行遺傳,這才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精神。 在中元節這個充滿敬畏的節日裡,我們祭拜祖先和無名靈魂,表達對亡者的尊重。這樣的敬意是否也能延伸至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是否能以中元普渡的敬畏心,重新審視自己與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蔬食,減少對動物的傷害,以此真正尊重每一個生命,不僅是那些已經逝去的,也包括那些仍然在這個世界上掙扎求生的無辜動物。 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 為了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動物的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8月2日前往松山四獸山的畜魂碑,進行了簡單的祭拜與打掃。我們希望這座碑背後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並邀請公眾反思屠宰動物後又祭拜感恩的荒謬邏輯。我們相信,「畜魂碑」反映了人類在對待動物生命時的矛盾心態。 我們也誠摯地邀請公眾以蔬食來祭祀今年的中元節,並嘗試將蔬食融入日常飲食習慣。我們呼籲:「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讓這份尊重與慈悲從每一餐開始,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畜魂碑的真正精神 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已被屠宰的動物也無法得到慰藉。然而,我們的這個訴求不是控訴,也不是指責,而是一個邀請,一個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的邀請。在畜魂碑前見證,我們相信,改變動物命運的力量就在公眾的手中,就在我們的下一餐。這樣的改變,或許才是對「畜魂碑」精神的真正延續。讓我們在反思中做出選擇,給予動物的不只是感恩,而是尊重與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