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的千里大逃亡 (上)
四十年前,MGM 推出了成人動畫電影《瘟疫犬》,揭露動物實驗的殘酷,並引發觀眾對動物權益的思考。2022年美國調查顯示,認為動物實驗在道德上錯誤的人比例從 2001 年的 26% 增加至 43%。隨著科學進步,器官晶片、細胞培養等替代技術正逐漸取代動物實驗,許多國家也已立法推動替代方案,致力於平衡動物保護與科學研究。


“我拼命游著,身體隨著每一下拍打的水花愈發沉重。耳邊的聲音逐漸模糊,只剩下潮水的拍打聲,像實驗室裡那些冰冷的機器運轉時的嗡鳴。我一直在逃,可我到底是在逃離,還是回到那個痛苦的源頭?頭頂的疤痕隱隱作痛,每一次刺痛,都像是那些白袍人往我的腦袋裡塞進了什麼可怕的東西。我知道,這海面上的島嶼,或許只是我的幻覺,就像那一次我相信主人還會來接我一樣。Rowf 跟隨著我,哪怕他的每一次划水都充滿恐懼。我想告訴他,或許我們追尋的島嶼根本不存在,但他比我堅定——他看見了那座島。他看見了嗎?。”


《瘟疫犬》是一部 1982 年的動畫冒險劇情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理察·喬治·亞當斯(Richard George Adams,1920年5月9日—2016年12月24日)在 1977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他也是很堅定的動物權利倡導者。這部影片通過動物研究機構用來進行實驗的動物視角,深刻探討了動物實驗的殘酷現實。它觸及了自由與囚禁、希望與絕望之間的複雜張力,揭示了人類對動物的控制和支配慾望。作為故事的兩位主人翁,Rowf 是一隻拉布拉多混種犬,Snitter 則是一隻狐狸梗,電影的最後 Snitter 和 Rowf 消失在大海裡的迷霧中,沒有人知道究竟島嶼是真實的存在,抑或只是海市蜃樓。

這部電影的結局讓筆者想到 2010 年由著名的英國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 推出的電影《全面啟動》,都以模糊而開放的結局作為終點。故事的重點並非結局本身,而是角色在追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與觀眾的情感參與,將解讀的權力交還給觀眾。導演並不急於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希望觀眾能夠自行探索,帶著問題走出劇院,進而思索更深層的主題: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或是希望與絕望之間的模糊地帶。直到現在的十幾年後,《全面啟動》的結局至今仍激發觀眾不斷探討。是否,我們還在做夢?


知名電影公司 MGM 推出的首部成人動畫電影

引發對動物實驗的道德反思

在動物實驗的倫理議題中,動物的生命權與人類的科技進步之間往往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瘟疫犬》這部 1982 年的動畫電影,通過兩隻實驗犬——Snitter 和 Rowf 的逃亡故事,讓觀眾直面這一系列複雜的問題。

  1. 動物實驗的殘酷

《瘟疫犬》最直觀而強烈的主題是對動物實驗殘酷性的揭示。片中的兩隻實驗犬被實驗室用來進行極端的實驗——Rowf 多次被溺水再復活,而 Snitter 則接受了腦部手術,導致他出現幻覺。這些情節深刻反映了動物實驗中,動物無法選擇自己命運,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不可逆的傷害。Rowf 曾說過:「我再也不相信人類,他們只會帶來痛苦。」這句話正是對動物在實驗中遭遇的折磨的控訴。

現實中,動物實驗依然廣泛存在,根據歐洲的研究數據,當今的動物實驗使用的動物總量相比 1970 年代減少了大約 60%。但根據「善待動物組織」(PETA)提供的數據,全球每年仍有超過一億隻動物被用於各種實驗,其中包括猴子、兔子、狗和老鼠。許多動物在實驗中遭受極大痛苦,最終死亡,可以想像在 1970 年代之前,實驗動物的數量是多麼龎大的數字。儘管某些實驗是為了推動科學進步,但對於動物權益倡導者而言,這些行為顯示了人類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對生命的漠視。

2.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通過 Rowf 和 Snitter 的逃亡故事,探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Snitter 對人類有著依戀,他曾有過一位主人,並一直相信人類中仍有善良的一面。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Snitter 在無意中誤殺了一名男子,這讓他深感絕望,說道:「也許這一切都是我的錯,也許我不該逃走。」斯尼特的內疚感反映了他對無意害人的後悔,而這次意外加劇了人類對他們的誤解和恐懼,讓人類將牠們視為威脅,進而開始進行不理性的追捕行動。

現實中,許多動物與人類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從與人親密的同伴動物到野外保護計劃,人類對動物既有保護也有剝削。近年來,像「馬戲團使用野生動物」這類話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在台灣,2024 年 7 月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正式公告,將水域和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一併納入管理範疇,規範不得進行不當展演或與人互動的行為。這一舉措標誌著海洋及陸域保育類動物表演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這些動物往往在非自然環境中被強迫進行訓練和表演,與人類的互動更多是出於控制和利益,而非尊重。這與 Snitter 的渴望形成鮮明對比,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何謂動物動物平權與執行的辦法。

3. 自由與逃避的悖論

《瘟疫犬》中,Rowf 和 Snitter 的逃亡象徵著尋求自由的渴望。當他們終於逃出實驗室時,Rowf 曾說:「我們終於自由了。」然而,野外的生活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美好,他們必須面對飢餓、疲憊和來自人類的追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以為逃離實驗室意味著真正的自由。」逐漸變成了另一種囚禁,因為他們無法真正擺脫人類的影響和控制。

像海洋世界中的圈養鯨魚,表面上看來這些動物在寬敞的水池中有著一定的「自由」,但事實上,它們無法回到真正的自然環境。《Blackfish》是一部 2013 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由 Gabriela Cowperthwaite 執導,探討了圈養虎鯨(殺人鯨)對牠們的心理和行為影響,並指出長期的圈養和表演壓力如何導致虎鯨出現攻擊性行為,最終造成訓練師和觀眾的安全風險。特別是聚焦於鯨魚「泰莉」(Tilikum)的故事。泰莉曾在海洋世界(SeaWorld)引發多起人類死亡事件。 後續海洋世界在 2016 年宣布停止虎鯨繁殖計畫以及不再使用虎鯨表演。

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讓他們無法真正擁有自由,而是始終處在逃避的狀態中。這樣的逃避並不是通向自由的解決方案,反而使牠們陷入更深的絕望與困境。這段情節揭示了「自由」並不僅僅是擺脫束縛,還需要真正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適應。


4. 人性與希望的抉擇

從電影的結尾可以看出兩位主人翁對於希望的最後堅持,縱使在島嶼究竟是真實與幻覺之間搖擺。與此同時,當局則認為這兩隻實驗動物可能帶有瘟疫,進而決定消滅牠們,

人類對動物疾病的恐慌經常導致極端措施。在 2020 年丹麥政府因擔心水貂會傳播變異的新冠病毒,決定撲殺數百萬隻水貂。這項政策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因為許多動物可能並沒有感染病毒,但卻成為了人類恐懼的犧牲品。Rowf 和 Snitter 逃亡期間被當成了「瘟疫狗」,即使牠們未必真的攜帶疾病。從很多事實來看,人類相較於動物的地位,往往是位於高處對其他物種採取絕對的控制,當人類面對未知時,基於防禦機制,可能會採取不理性的極端手段,在此動物則成為這種恐懼下的受害者。

2020 年 11 月 21 日,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和丹麥的水貂撲殺,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發生了一場示威活動。


美國民意調查動物實驗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成長率高達 65%

動物權益團體呼籲減少動物實驗已經許多年,而這些主張也越來越得到大眾的支持。根據 2022 年蓋洛普(Gallup)的一項民意調查,43% 的美國人表示進行動物醫學實驗「在道德上是錯誤的」,而在 2001 年,這個比例只有 26%。

「減少動物實驗對很多人來說有著不同的重要意義,」非營利組織「醫師責任醫學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的研究政策主任伊麗莎白·貝克(Elizabeth Baker)表示,該組織倡導用替代方案取代動物實驗。「動物倫理其實是推動這個議題的一大驅動力。」

筆者在另一篇動物實驗的相關文章「實驗動物用與不用?AI 作為終結實驗動物的救世主與它的難題」說明了除了道德倫理的議題,動物實驗也牽涉了巨大的時間、金錢、人力和動物資源的投資成本。平均來說,藥物開發需要 12 年時間,花費約 24 億美元,且 95% 的藥物候選品在臨床階段會失敗,無法用於人類身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替代動物實驗中心主任 Dr. Thomas Hartung 表示:「我們不是70公斤重的老鼠。」。動物實驗的模型除了有他的局限性之外,也經常無法準確預測人體臨床試驗的結果。與人體試驗的相關性僅約 37% 至 60%。這意味著動物實驗在預測藥效方面表現不佳,幾乎與隨機結果相似。


先進的替代技術超越實驗室裡的動物測試

近年來,科學家們開發了更複雜及準確的方法在實驗室中複製人類生理學。透過紐約時報報導,我們可以得知幾個方法。

  1. 器官晶片(Organs-on-Chips):這是一種模擬人類器官功能的微小晶片,能在實驗室中模擬器官內部的動態環境,測試藥物的影響。

  2. 體外細胞模型(In Vitro Testing):利用人類細胞或組織培養來模擬體內的生理反應,避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

  3. 電腦模擬(In Silico Models):通過電腦模擬來預測化學品或藥物對人體的影響。

  4. 3D列印的組織和器官: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造人類組織或器官,用於測試和研究。

令人振奮的消息是,FDA 把這幾年內申請進入動物試驗或人體試驗的新藥丟給 AI 老鼠模擬,同時進行動物與人體臨床安全試驗,結果顯示動物與人體臨床安全試驗的有效性約 60%,而 AI 老鼠的有效性在 75% 以上。這是 AI 模型 AnimalGAN 在毒理學中可以通過生成替代動物實驗數據來評估化學物質和藥物的安全性。


各國正在立法支持動物實驗替代技術

2021年,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決議,要求制定一個全歐盟範圍的行動計劃,目標是逐步淘汰動物實驗,並推動以現代技術替代動物實驗的研究方式。該決議要求設定明確的時間表和里程碑,以加速這一過程。議會強調,儘管動物實驗在過去對科學研究和醫療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基於人類生物學的技術,如「器官晶片」和電腦模擬,能夠提供更精確的研究數據 。

「這項逐步淘汰動物實驗的行動計劃對人類、動物和環境都是雙贏的局面。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必須加緊努力,減少、替代並結束為科學目的而使用和濫用動物的現象。目前,動物實驗仍被廣泛應用在歐盟的許多責任範疇內,因此,必須採取一致的措施來確保在不依賴動物測試的情況下,實現安全和可持續性。我們需要依靠科學,而不是動物來進行研究。」

——Anja Hazekamp MEP (The Left, NL),歐洲議會議員,動物福利與保育跨黨派小組主席

雖然該決議並非具法律約束力,但對歐盟委員會施加了重大政治壓力,要求其制定相關計劃,並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這一過程。

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過《FDA 現代化法案 2.0》,取消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長期以來要求所有新藥申請必須包含動物實驗的規定。2023年5月,馬里蘭州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該法案要求進行動物實驗的實驗室向一個「人類相關研究基金」繳納費用。這個基金將用來為開發不依賴動物的研究技術的科學家提供資助。

《FDA 現代化法案 3.0 》 於 2024 年 2 月 6 日正式提交給美國國會,目前處於審議階段,尚未通過。這項法案旨在推動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採用替代動物實驗的非臨床測試方法,如器官晶片和電腦模擬,並建立一個過程來支持這些替代方法的資格認證和應用,目標是提高藥物開發的預測能力,縮短藥物研發時間,並減少對動物實驗的依賴。


(承下篇)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