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純素主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肉類和乳製品農民正重新審視傳統的畜牧業模式,選擇轉向純素農業。這一現象不僅涉及道德考量,更反映出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壓力。透過深入探討英國和加拿大的案例,我們可以更全面理解這一轉型背後的驅動力。
故事從一場危機開始,農民的轉型契機
2017 年,英國農民勞倫斯·坎迪(Laurence Candy)因牛群感染結核病而失去了大部分乳牛。這一打擊迫使他重新思考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與道德基礎。最終,坎迪決定停止養殖動物,轉而種植燕麥、小麥、大麥和蠶豆等作物,並採用不使用動物糞肥的「純素有機生產」方式。他的轉型不僅標誌著個人理念的改變,也反映出更廣泛的社會趨勢。
在加拿大,邁克·拉尼根(Mike Lanigan)也有類似經歷。他曾經是一名專注於畜牧業的農民,但逐漸意識到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斷上升。拉尼根決定將牧場改造為種植場,種植水果、蔬菜和穀物,以迎合純素市場的需求。
數字會說話:純素食品為什麼火了?
根據英國純素協會的數據,2014 年至 2019 年間,英國純素者人數增長了四倍。2020 年,49% 的英國人限制或不食用肉類,而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內也日益顯著。根據良好食品協會(Good Food Institute)於 2022 年的報告指出,植物性食品的銷售增長速度是整體食品銷售的三倍,2021 年植物性食品的總銷售額達到 74 億美元。
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為農業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一項研究顯示,環境憂慮、健康益處和動物福祉是人們選擇植物性飲食的三大主要原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個人選擇,也正在改變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方式。
從道德到環保:為什麼選擇植物農業
1.市場需求的變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植物性飲食,農民開始意識到植物性產品的潛在市場價值。坎迪表示,他的穀物產品如今已成為食品製造商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用於生產燕麥奶等純素飲品。
2.道德價值觀的重塑:
對動物福祉的關注日益增長,使許多農民重新審視畜牧業的倫理基礎。坎迪坦言,過去的養殖模式使他不得不面對動物屠宰的現實,而這與他的內心價值觀產生了衝突。如今,他認為植物性農業是一種更符合道德的選擇。
3.環境影響的壓力:
畜牧業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全球碳排放貢獻巨大,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14.5%。相比之下,植物性農業的碳足跡顯著降低,對水資源和土地的需求也更為可控。
4.個人選擇與技術創新:
對許多農民來說,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過程。一些農民利用政府補貼和專業技術支持,順利完成了從畜牧業到植物性農業的過渡。例如,坎迪使用創新技術改良土壤結構,以適應穀物種植的需求。
挑戰不少,但未來更值得期待
儘管純素農業的前景令人期待,但轉型過程並非毫無挑戰。許多農民需要克服經濟壓力、技術門檻以及文化上的保守態度。一些專家指出,從長遠來看,教育與政策支持將成為農業轉型成功的關鍵。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觀點,食品系統的轉型需要多方協作,包括政府、捐助機構、企業以及消費者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優化資源分配和政策規劃,支持創新型農業模式,並通過教育與技術培訓提升農民適應新農業的能力。同時,捐助機構在提供資金支持和推動政策實施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採用可持續產品和飲食習慣來推動需求端的變化。
此外,IFPRI 特別強調了在特定國家背景下制定量身定制的政策框架的重要性,以確保農業轉型能有效應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挑戰,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肉類和乳製品農民轉型至純素農業的現象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道德反思和環境壓力的綜合作用。坎迪和拉尼根的經歷凸顯了這一轉變的可能性與挑戰,同時也為其他農民提供了啟示。在全球範圍內,純素農業的崛起或將成為未來飲食文化與農業模式的重要轉折點。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