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過程慘忍、血腥,動物無差別受苦致死
誤觸黏膠性陷阱的動物因恐慌、嘗試逃脫,過程中不斷拉扯導致皮開肉綻、骨折,甚至啃斷自己的腿,逃脫不成的動物受困數小時至數天,最後因驚嚇、脫水或飢餓死亡,口鼻也可能因被黏膠堵塞而窒息,死亡過程極為緩慢、痛苦;其「無差別」捕捉特性,使各式各樣動物受困其中,如野鳥、蛇、壁虎、昆蟲等,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據了解在台北市野生鳥類為最常被黏鼠板誤捕的動物,也曾誤捕到貓咪及猛禽,這些動物需要急迫且專業的救援,部分動物在被救援前就已經死亡。
- 其他團體對於黏膠性陷阱的看法
國際人道協會英國分部(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UK)於2015年發起「從膠解放(Unstuck)」倡議行動最終促成了英國的黏膠性陷阱禁令,支持此行動的倡議者Chris Packham表示:「當野生動物,例如老鼠、田鼠,成功適應與人共存的生活型態時,我們卻將牠們視為『禍害』,且認為忽視牠們的福利是可以被接受的,而黏膠性陷阱就是一個鐵證1。」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也認為,黏膠性陷阱為「殘忍」、「無差別」之陷阱,且正在威爾斯地區進行黏膠性陷阱禁令的推動;善待動物組織(PETA)則將黏膠性陷阱稱作「痛苦之板」,認為黏膠性陷阱為「至今最殘忍的殺害動物方法之一」。
國內台北市野鳥學會救傷中心一直以來也致力於相關議題的宣導,希望民眾盡量減少黏鼠板的使用:「放置黏鼠板,大多時候黏到的其實都是無害、甚至有益的小動物,野鳥更是常見的受害者。加上黏鼠板傷害十分不好處理常會造成羽毛脫落,死亡率也較高,存活下來的也要花長時間的照養才有機會野放。」
- 缺乏效率且不能根本解決長期問題
以陷阱捕鼠雖能減少當下老鼠族群數量,但並不會減少環境中鼠類的食物來源,一旦陷阱被移除後,老鼠族群又會回升到原本的數量,利用陷阱減少環境中的鼠類數量只是暫時的,並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2,3;此外鼠類也會因曾經中陷阱受傷、差點被陷阱捕捉或觀察到其他同類因陷阱死亡等經驗,學習避免踏入陷阱4。利用陷阱捕鼠的作法,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且缺乏效率。
- 禁止使用、設置或販售黏膠性陷阱已為國際趨勢
目前印度部分邦、英國、冰島、愛爾蘭、紐西蘭、澳洲維多利部分地區皆已明文禁止使用、設置或販售黏膠性陷阱。澳洲的維多利亞省更有明文規範,若以捕捉昆蟲目的販售、設置或使用黏膠性陷阱,應於該陷阱外部附加籠子或其他保護措施,以防止任何動物意外與陷阱表層的黏膠接觸。
- 較有效且人道的鼠類移除方式
最有效且長期降低都市地區嚙齒類族群數量的方法,就是減少牠們在環境中的食物來源及庇護處5,唯一能夠有效永久防止鼠類進入家中的方式就是「預防」。將家中的鼠類食物來源密封、妥善收藏,保持廚房流理台、地面保持乾淨,垃圾桶則應加蓋、將垃圾袋綑綁;浸泡過阿摩尼亞的棉球也能有效的驅離鼠類。若要捕捉鼠類,捕鼠籠會是比黏膠性陷阱人道的選擇,而捕鼠籠設置後也應頻繁確認,以盡快釋放鼠類。
- 後續推動 – 台北市地區性公民投票
就我們了解,目前台北市較無針對黏膠性陷阱的相關政策與宣導,我們希望可以利用地區性公民投票去推動政策的改變,讓更多民眾了解黏膠性陷阱對動物造成的痛苦外,我們相信公民投票也是鼓勵公民參與表達意見、進而改變公共政策的渠道。
資料來源:
Inhumane rodent glue traps to be banned in England following unanimous vote in House of Lords (Naturalist Chris Packham joins 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UK in celebrating ban)
Evaluation of Urban Rodent Infestations — An Approach in Nepal (Frantz and Comings, 1976)
Abundance, age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ve patterns of Rattus norvegicus and Mus musculus in two areas of the city of Buenos Aires (Vadell et al., 2010)
Empathic learning of a passive-avoidance response in domesticated Rattus norvegicus (Schuyler, H.R. Sun, R.F., Jr., 1974)
Evaluation of Urban Rodent Infestations — An Approach in Nepal (Frantz and Comings, 1976)
#連署不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