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立法讓章魚不再受到虐待
2024年7月25日,美國參議院提出了『反對非道德策略下的章魚養殖及貿易』之法案 (OCTOPUS法案),如未來順利通過此法案,將禁止美國章魚養殖業及國外進口養殖章魚至美國,也能讓美國興盛其養殖業以前,積極且避免章魚遭受到非人道之對待。 此法案由參議員Sheldon Whitehouse及Lisa Murkowski提出,其論述內容主要分成: .禁止在美國進行商業章魚水產養殖活動 .禁止進口商業養殖的章魚或與其相關之產品,如違法將處以罰款。 .進口章魚至美國,需提供其非商業養殖之證明。 .要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其管轄下的貿易計劃中,收集關於章魚養殖方式的數據。 已有研究證實,章魚具有顯著的認知能力,可學習新的技能。其擁有複雜的心智能力,非常需要環境豐富化避免受限於養殖環境。身為高智商的獨居生物,章魚生長在非自然的養殖環境是不人道的,甚至會帶給牠們壓力,而產生攻擊行為或死亡。以前屠宰章魚的方式非常不人道,其包括棒打、宰割、使其窒息或冷凍。 參議員Sheldon Whitehouse說:「章魚是海洋中最聰明的生物之一。 它們屬於海洋,而不應該在工廠裡受苦。我們兩黨共同推動此法案,決定在殘酷行為生根之前,阻止任何美國企業參與其中。」另一位提倡此法案的參議員Lisa Murkowski則認為,OCTOPUS法案將積極保護阿拉斯加的海洋生態系統。 除了對動物福利的擔憂之外,章魚養殖還可能帶來環境問題。章魚水產養殖設施可能會增加氮和磷的風險,導致環境污染並滋生潛在有害藻類,形成缺乏生命的低氧廢區,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雖然抗生素可以用來控制疾病的傳播和寄生蟲的存在——就像避免海蝨出現在鮭魚養殖場一樣——但其最終可能會影響野生魚類,使牠們生病並破壞食物鏈。 事實上,在美國已有類似的法案於華盛頓州成立,並於夏威夷及加州提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愈來愈多人民重視動物福利,拒絕任何傷害動物的殘酷行為產生,加強動物應有的福祉。 關於章魚與我們的距離,推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講述主角觀察海裡的小章魚從年輕到死亡的自然過程,認知生命的脆弱及大自然的意義,帶給觀影者有意義的正面反思。 參考資料: Animal Legal Fund-Opposing the Cultivation and Trade of Octopus Produced through Unethical Strategies Act Introduced in the U.S. Senate https://aldf.org/article/opposing-the-cultivation-and-trade-of-octopus-produced-through-unethical-strategies-act-introduced-in-the-u-s-sen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每項倡議都基於科學調查,專業的研究讓我們的聲音更具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保持調查的獨立與公正,我們拒絕來自政府和財團的捐款。協會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助。誠邀各界支持我們,攜手為動物權益奮鬥,您的贊助是推動這場運動的重要動力。
2024.08.21
動物的生命歷程
魔法公主—一部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宮崎駿執導的動畫作品。在電影剛開始時,畫面裡被射殺的野豬神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神婆的台詞是對著野豬神說:「不知道您從哪裡來,我知道您原本不是邪惡的神,我們將在此為您建一個墳以慰您在天之靈。忘記仇恨吧,請您就此安息。」暗示著動物塚的建立。 「骯髒的人類啊!讓你們知道我的痛苦和怨恨吧!」毒傷潰爛因恨變成邪魔的野豬神,煙飛灰滅前留下的話。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電影中動物觀的關係也日益緊張,衝突糾紛不斷,核心主角試著找出能讓大自然與人類化解紛爭、和平共處的方法。 依田賢太郎研究動物塚超過二十年,2007 年他出版的《動物塚考》中深刻地探討了動物塚的悠久習俗,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繩文時代。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建立動物塚來紀念那些逝去的動物。這一傳統深受中國儒家、道教以及日本神道教的影響,強調對動物的尊重與感恩之情。 在他的研究中,依田將被立塚的動物分為三類:「被人類使用的動物」、「食用動物」以及「神格化的動物」。其中,前兩類動物的分類與台灣現存的畜魂碑有著一定的關聯。十年後,依田賢太郎於 2018 年 7 月下旬出版了動物塚考的續集《いきものをとむらう歴史 -供養・慰霊の動物塚を巡る》。這本續集對於日本全國 500 多件動物塚進行了更深度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人類在建造動物塚時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係。依田的研究涵蓋了飼養動物、野生動物含括陸地動物以及水生動物、為發展或災難或戰爭等犧牲的動物。 透過動物墳墓敘述當時時代的故事 動物塚的歷史調查可以描繪出當時動物觀的歷史變遷輪廓。作者指出,建立碑文的動機底層包含了繩文時代的 “Osore”(恐懼)、彌生時代以後的古神道的 “Kegare”(污染)和 “Tatari”(詛咒)、佛教的“殺生戒”所代表的“Tsumi”(罪)等因素。然而,現代這些宗教意識已經變得薄弱,感謝和哀悼等情感在建立碑文的動機中佔據了更大的比重。 Osore(畏れ):這個詞源自繩文時代,表示對未知或超自然力量的恐懼。 Kegare(穢れ):這個概念源於彌生時代及其後的舊神道,表示不潔或污染,通常與死亡或生病相關。 Tatari (祟り):這個詞表示因為不當行為或不尊重神靈而遭受的報應或詛咒。 Tsumi(罪):類似於佛教的殺生戒律,表示殺生或其他不道德行為所帶來的罪孽。 根據目前的研究,最早的動物墓是 1 萬多年前以色列 Ain Mallaha 遺址中,一隻被人抱著埋葬的小狗墓。針對動物墳墓建造的目的大致做了以下分類: 宗教信仰與精神文化:例如前文提到的,在日本古代因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宗教殺生的罪過等,通過供養來懺悔和悔過。感謝與紀念: - 動物在農業、交通、戰爭等方面有重要貢獻,人們通過建造墳墓來表達感謝,例如:馬的供養碑,紀念在農業和戰爭中作出貢獻的馬。位於篠路神社的馬魂碑,表彰馬在農業中不可或缺的貢獻,包括耕地和運送貨物。 - 感謝用於醫學研究和實驗的動物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人們為其建立碑文表示感謝。例如:日本三重大學醫學部建立的「實驗動物慰靈碑」上刻著:「我們從事幫助生命活動的工作,卻不得不親手終結你的生命。我們在此地尋求對這種僅以『為了醫學進步』為由而無法被寬恕的罪過的贖罪,並刻在這座碑上。願你安息。」 - 感謝食用動物的貢獻,表示對生命的尊重。可閱讀台灣畜魂碑系列文章的介紹「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哀悼與安慰:悼念寵物、自然災害中犧牲的動物和紀念在工作中犧牲的動物,如導盲犬、警犬等。位於栃木縣宇都宮福岡町 1285 的東日本導盲犬協會,在設施內設有埋葬已故盲導犬的慰靈碑。公共衛生與安全:防止傳染病擴散,大量撲殺的家畜,位於台灣淡水的牛瘟撲滅紀念碑,建於 1950 年。西元 1949 年,牛瘟再度流行於臺北地區,農林廳採行有效措施,終於次年完全撲滅。立碑記錄這個過程,以此作為警惕和激勵,所以製作了這塊碑記。(圖片來源)教育與警示:通過動物塚教育後人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重要性。警示未來世代避免重蹈覆轍,例如與環境污染、核輻射有關的動物塚,如築地市場的“鮪魚塚”。這座鮪魚塚充滿了不讓海洋被放射能污染的心願,因東京都市場再整備計劃,暫時設置在第五福龍丸展示館(江東區),取而代之的是在築地市場正門旁的外牆上設置了“鮪魚塚”銘牌。這座象徵和平與反核的鮪魚碑,未來希望能夠遷回築地。 我們紀念動物,但卻忽略了其中一件事實:動物生前的血色展演! 現存的動物塚、畜魂碑、獸魂碑,或是動物慰靈碑是人為製造的結果,以人類為主要視角,看待多數動物的一生是如此地「樸實無華」,若是作為養雞場的母雞,或許終其一生就是活在狹宰的鐵籠裡,任務只有生蛋,直至死亡;而乳牛呢?多數是在兩歲開始不斷地接受人工授精、不停地懷孕生小牛,同時為了讓乳汁持續分泌,注射賀爾蒙刺激分泌,對乳牛來說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最後因過勞沒有生產價值,送至屠宰場被賜死,平均壽命只有五到六歲,但一頭牛的自然壽命約是二十年;做為抗疲勞產品測試的實驗小白鼠們,他們會被分組進行負重游泳比賽,任務就是一直游泳直到溺斃為止,交叉對照以證明產品是否具有抗疲勞的功效,此為其測試功效的實驗之一—游泳測試。 前陣子有一隻很紅的影片在平台間流傳,一台載運著多隻豬隻的貨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其中一隻越過柵欄縱身跳下,在國道上翻滾數圈後慘死。看到其中有一則新聞影片裡的旁白在描述這隻「不自由,毋寧死!」的豬時,生動地用狀聲詞為豬的動作配音,也說到豬的肉太多很 Q 彈,也看到很多的留言,像是「打拋豬」、「最後還是要成為餐桌上的食物」等等。如果今天換作是與人類親近的同伴動物,例如貓或狗時,這個狀況還會是一樣的嗎?從這個小小的地方就能顯著地觀察到,我們對於不同動物的生命權利主張是有分別心的差異存在,動物的生命權利應該也要像人類生命權一樣,是生來不可分割的權利。 選擇不忽視,動保團體的努力 動保團體伸張動物權利的活動非常多元。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在全球都會舉行世界動物權日(NARD)的紀念活動。此活動自 2011 年開始,是由非營利組織「我們的星球,也是他們的家」(Our Planet, Theirs Too)所建立。旨在為所有動物發聲,提升人們對動物權利的意識,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2018、2019年台灣與全球之串聯,由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之前身「純素30」承辦世界動物權日於台灣的紀念活動。 由國際性動物權利組織 “Animal Save Movement” 發起的守夜 (Vigils) 活動,在全球超過二十幾個國家都有其組織分部,數量高達三百多個。透過邀請非素食者參加在屠宰場前舉行的動物守夜活動。親眼見證動物在暴力死亡前的瞬間,這對很多人來說成為了當場改變飲食習慣的契機。動物救援運動的倡導者們經常在他們組織或參加的屠宰場守夜活動中,找到拯救和解放被剝削動物的機會,這些拯救行動的影片,以及動物在新庇護所中的生活,啟發了很多人轉為素食主義。 2019 年,名為「台北 Animal Save」的送行活動,聚集在位於新北市樹林區的新北市肉品市場前為豬送行。根據農業部畜產行情資訊網查詢毛豬市場年行情比較統計,新北市肉品市場在 112 年度為台灣本島成交總數第一,數量為 680,349。活動過程中參與者攔下了一輛肉品市場業者的貨車,致使工作人員報警。警方人員介入之後,送行活動只能在不影響業者以及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舉牌表達意見和拍攝做紀錄。這是台灣第一次發起的守夜送行活動,部分參與成員日後亦成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之創辦人。 動物權利倡議人士先驅雷根.羅素 Regan Russell 在 2020 年 6 月 19 日參與多倫多豬隻救援組織舉辦的守夜活動中,於 Fearmans 屠宰場外不幸被一輛運送豬隻的卡車撞擊,悲劇性地喪生。在雷根遇害四週年之際, “Animal Save Movement” 的各地組織分部在全球舉行了紀念守夜活動,向這位為動物權益不懈奮鬥的鬥士致敬。雷根曾說過:「我不知道這樣做有沒有用,但我知道什麼都不做絕對沒用。」 藝術家以不同形式的傳達,喚起對動物的同理心 他奉獻了自己的身體,全身上下擁有四萬個交叉紋身,每一個交叉象徵著每一秒鐘為了食物而被殺的動物數量,為動物權益發聲,這個人就是義大利純素藝術家 Alfredo Meschi,也是導演、演員、戲劇教師和散文作家。同時也是 Project X 的發起人,在他向全世界宣揚他的行動時,來自各國的數千人開始加入 Alfredo 的抗議行動,在他們的身體上也刻下象徵性的十字架。除了以刺青表達信念之外,他還將自己倒吊在屠宰場裡,做到身體力行。 2020 年憑藉《小丑》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得主 Joaquin Phoenix 的獲獎感言:「我認為我們與自然世界的聯繫已經變得非常疏離。許多人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認為我們是宇宙的中心。我們進入自然世界,掠奪它的資源。我們覺得自己有權人工授精一頭母牛,並奪走她的孩子,即使她痛苦的哭聲如此明顯。然後我們拿走本來是給她小牛的奶,把它加到咖啡和麥片裡。」,最後一句話是:「在我哥哥 17 歲時,曾寫下這句歌詞:『用愛救贖,隨之而來的將會是和平。』謝謝大家。」節錄部分的演講內容,完整內容可點擊連結觀看影片。當年度的金球獎盛宴,Joaquin Phoenix 說服主辦單位採用 100% 植物性餐點。 我們可以選擇做出對生命和環境都有利的決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預計 2020 年至 2050 年間,全球肉類需求將增加 21%,若此預計成為事實,將會有更多的動物死於人類手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合理地相信科技也會隨之進步,今年在台大體育館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就有提到 2007 年 iPhone 把電腦放進口袋,而現在新的運算時代正在展開,算力呈指數型的成長。我們人類身為生物系統最頂端的物種,握有選擇與改變的權力。最後透過 Joaquin Phoenix 的演講中一段話,作為此篇文章的結尾:「我們害怕個人的改變,因為我們認為這需要犧牲什麼;放棄什麼。但當我們處於最佳狀態時,人類是如此具有創造力和發明力,我們可以創造、發展並實施對所有有感知生命和環境都有利的變革系統。」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8.20
日治時代養豬業的歷史軌跡
回望經濟發展史 曾遍布臺灣低海拔疏林草原的梅花鹿,對平埔族而言,不僅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也具有信仰意義。然隨著荷蘭人進入臺灣,鹿皮貿易需求高漲,更引進漢人獵鹿,造成過度獵捕與棲地破壞,終致野生梅花鹿幾近滅絕。與此同時,漢人以剩餘勞力、廉價農作或廚餘飼養自原鄉引進之華南種豬,歷經與平埔族飼養的小耳種豬數代交配,逐漸形成臺灣本地種,讓豬在當時臺灣社會不僅作為平埔族祭品,更成為了主要食用肉品。 此外,漢人從福建等地引進牛、雞、鴨、鵝等活體動物,並將育種飼養技術與生活習慣帶至臺灣。進入明鄭時期,除了食用,漢人利用其排泄物使土地肥沃,同時經營土地開墾、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與家畜飼養,逐漸以集約耕作取代既有的燒耕農作,也改造了原有的生物群落與農業聚落型態,為農牧業商品化奠定基礎。 家畜與人類的互動關係 從《台海使槎錄》與《重修臺灣府志》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治時期的生番、熟番皆與禽畜住所合一且互動密切;在《臺灣通史》,亦可從農村民宅空間配置與農作、牲畜與人類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窺見漢人與家畜的緊密關係(引自陳明達,2012)。曾品滄則說明,隨著清治時期人口增加,荒地、耕作地與飼養豬隻之土地資源越趨稀有,豬肉轉為經濟條件較優的漢人的日常飲食,一般民眾則於節慶、祭祀等重要特殊場合食用(引自小池拓人,2021)。張邦彥(2011)也指出,在臺灣的祭祀習俗中,不論三牲或五牲,豬肉皆不可或缺,故演變出賽豬公的習俗。 十九世紀後期,在種植番薯、花生、甘蔗、豆類、陸稻的旱作地區,有充足的廚餘、農業廢料、野菜、人類排泄物皆能作為豬隻飼料;且漢人農家的婦女通常在家做家事或女紅,養豬便成為充分利用勞動力的活動,基於以上經濟因素與豬隻在漢人文化中既有的飲食、宗教功能,養殖活動越趨發達。根據當時因開港通商而來台的歐洲人與甲午戰爭後統治臺灣的日本人所述,在城市街道與鄉村田野不僅能看到豬隻出現在漢人居所,甚至隨處可見豬隻遊蕩覓食與其排泄物四散。從日治時期的調查資料也能看出,無論是以旱作為主的臺灣南部或以水稻作為主的北部地區,平均每家戶養殖豬隻數量遠勝於明清時期。 生產政治化 當然,在養殖活動興盛的地區,養豬戶或周遭環境仍須承擔風險,如在骯髒惡臭的環境中生活與豬隻因傳染病死亡等。在日治時期,總督府依照生物學原則進行統治,針對臺灣社會習慣進行調查,再建立與推行近代化政策,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就是當時的重要政績,對臺灣有深遠影響。針對養豬產業,總督府以衛生為名管理屠宰及銷售,並改良豬隻品種,透過掌握臺灣主要肉食來源,達成資源妥善利用、經濟與社會活動管理,為統治打造穩定基礎。 小池拓人(2021)從日治時代臺灣與屠宰有關的稅制結構,與臺灣屠宰場成立的過程,嘗試從歷史與制度脈絡了解總督府如何掌握屠宰業。1898年,總督府規定臺灣人該繳納地租附加稅、家稅、營業稅與雜種稅,被列為雜種稅稅目之一的屠宰稅,係依據家畜種類決定稅額高低。1903年,總督府再頒布臺灣地方稅規則施行規則,除了家稅,統一全島各廳課稅標準,規定宰殺每一頭豬隻徵收0.5圓,且屠宰稅的課稅對象為屠宰場管理者。1904年後,宰殺每一頭豬隻的課稅金額不斷提高,使屠宰稅在地方稅中的占比不斷提升。若扣除屠牛、屠羊稅收,並考量屠豬的數量遠勝於這兩者,可以明顯看出屠宰稅的主要來源為屠豬,進而得知豬隻為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1899 年日阿拐向台北縣辦署長繳納屠宰稅之收據。來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規定屠宰行為只能在屠宰場進行,為總督府實際掌握稅金來源的方法,且能兼顧衛生管理。在臺灣,清治時期就開始出現市場、市街,隨處可聽見殺豬聲。直到日治時期,才建立屠宰場,規定屠戶只能在此進行宰殺,其行為也須經過官吏檢查,並向屠宰場繳交處理費;針對經營者則設有詳細規範,包含需有許可證與屠宰場地點、設備,且一樣須經由官吏臨場檢查。當時仍有私下屠宰行為,主張私營屠宰場阻礙衛生事業的臺灣仕紳開啟了公益經營的首例;且總督府以前述制度為起點,1904年後,要求地方政府積極取締,改由市街經營屠宰場,將其收入投注在公共衛生,並持續擴增與制定相關法規,於1911年宣布達成完全公營化。 此外,為了能夠進行研究、調查、管理,總督府設置農業試驗場,並建立農業行政、調查體系與家畜防疫系統,奠定了臺灣的農業改良、動物醫療與公共衛生之科學根基。 在1908年到1936年,總督府推行了兩次養豬改良事業,包含發放補助金給地方農會,再透過地方農會出借種公豬予交配業者「牽豬哥」、出租種母豬給養殖業者,最後由農會從中選出優良品種後出借給其他豬農;針對閹割行為,總督府則保留由傳統業者閹割之慣習;在神豬信仰方面,總督府一方面保留傳統習俗,另一方面進行舊慣調查以推行政策。 臺灣在一戰後開始發展工業,並以食品加工業為起點,陸續發展石化與金屬機械工業。中日戰爭開始後,日本政府更積極在帝國實施物資與人力的總動員計畫,以滿足軍事需求。在1930年代的臺灣,總督府先將食品加工業所生產的大豆油粕與麩,納入豬隻飼料。然其產量無法滿足所有豬隻所需,且面臨戰前國際貿易限制、日本國內對米糧的需求上升,1940年代的養豬業,因無法繼續進口滿州國飼料,也無法使用台灣本島生產之甘藷作為飼料而逐漸崩壞。同時,家畜市場的黑市交易也越發興盛,促使總督府積極介入肉品的生產與消費,展開配給系統。 小結 在部分肉品市場的舊址或現址旁,還存有日治時期為超度被屠宰的家畜而建造之獸魂碑,不僅象徵日本的神道信仰精神,更紀念著殖民政府與臺灣本地的文化融合、衝突,以及臺灣在日治時期的社會發展進程與變化。相信透過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對養豬產業與豬隻的認識將更為立體,至少不再將豬隻視為骯髒、愚笨的畜牲,而是更貼近彼此。 安南肉品市場獸魂碑。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參考資料 小池 拓人(2021)。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頁8-28、35-96、116、151-154。https://hdl.handle.net/11296/p78pa4范燕秋(2018)。醫療衛生歷史篇:日治時期。臺灣記憶展覽。國家圖書館。https://tme.ncl.edu.tw/tw/醫療衛生歷史篇陳明達(2012)。日治時期台中地區豬隻畜產改良之發展(1897-1945)。﹝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頁8。 https://hdl.handle.net/11296/88z426張邦彥(2011)。臺灣豬的社會文化意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頁15、190。 https://hdl.handle.net/11296/zjkp4s曾品滄(2014)。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2 期,頁 33-6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s://econ.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3/12/hist_1080502.pdf戴寶村(2014)。與鹿共舞:梅花鹿與原住民。臺灣學通訊,第84期,頁10-11。https://wwwacc.ntl.edu.tw/ct.asp?xItem=33621&ctNode=457&mp=5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推動倡議以科學為基礎,透過專業的調查來獲取高度的公信力,推動社會改變。我們不接受政府與財團的捐款,以確保調查與監督的公平公正。我們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款來支持我們的工作,邀請您一同參與,助力這場為動物權益奮鬥的運動。您的支持將是我們持續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
2024.08.19
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
「畜魂碑」曾是古人表達對畜養動物敬畏與感激的象徵,台灣共有18座畜魂碑,這些石碑的建造旨在表達對動物的感謝與悼念,感謝牠們作為「食用動物」,在屠宰場被迫犧牲自己的生命。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這些動物的心聲?動物並不需要我們的感恩,牠們真正渴望的是能夠自由地活著,而不是被人類刻意繁育、經歷一生的痛苦,最終成為餐桌上的食物。如果牠們有選擇,或許牠們寧願從未來到這個世界。 「畜魂碑」與「貞節牌坊」其實有著相似的邏輯與操作,這兩者都是一種將壓迫進行正當化的修辭。這種修辭或許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是不自覺且非刻意的,無論如何,這些文化現象在本質上都是對弱勢群體的壓迫。在我們研究和還原這種文化的同時,除了要「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與脈絡外,也必須保持清晰的價值判斷,不應過度鄉愿、被正當化的修辭給欺騙,導致「認同」當時的壓迫行為。我們需要以現代的視角來審視這些歷史遺跡,避免成為這些壓迫行為的繼承者。還原時代背景,避免暴行遺傳,這才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精神。 在中元節這個充滿敬畏的節日裡,我們祭拜祖先和無名靈魂,表達對亡者的尊重。這樣的敬意是否也能延伸至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是否能以中元普渡的敬畏心,重新審視自己與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蔬食,減少對動物的傷害,以此真正尊重每一個生命,不僅是那些已經逝去的,也包括那些仍然在這個世界上掙扎求生的無辜動物。 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 為了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動物的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8月2日前往松山四獸山的畜魂碑,進行了簡單的祭拜與打掃。我們希望這座碑背後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並邀請公眾反思屠宰動物後又祭拜感恩的荒謬邏輯。我們相信,「畜魂碑」反映了人類在對待動物生命時的矛盾心態。 我們也誠摯地邀請公眾以蔬食來祭祀今年的中元節,並嘗試將蔬食融入日常飲食習慣。我們呼籲:「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讓這份尊重與慈悲從每一餐開始,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畜魂碑的真正精神 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已被屠宰的動物也無法得到慰藉。然而,我們的這個訴求不是控訴,也不是指責,而是一個邀請,一個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的邀請。在畜魂碑前見證,我們相信,改變動物命運的力量就在公眾的手中,就在我們的下一餐。這樣的改變,或許才是對「畜魂碑」精神的真正延續。讓我們在反思中做出選擇,給予動物的不只是感恩,而是尊重與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8.16
有史以來最「綠」的奧運會 — 以及戰場上的草食猛將
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主辦方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場體壇盛事,更以實際行動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和所有參與者邁向更加永續的未來。主辦單位在奧運會開始前便宣布,本次活動將植物性食品的數量增加一倍,並承諾從法國境內採購80%的產品,其中25%來自場館250公里(155英里)範圍內,且食材中百分之三十獲得有機認證。這些舉措旨在大幅減少奧運會的碳足跡,並推動可持續的飲食模式。 2024巴黎奧運會希望將植物性食品數量提高一倍。圖片來源:Pexels.com / Engin Akyurt 然而,奧運會的食品供應並非一帆風順。在比賽初期,曾有運動員抱怨選手村餐廳內的肉類和雞蛋短缺、早餐食品配給。但在隨後的賽事中,所有食品項目都得到了充足供應。儘管在運動員食堂中植物性食品的比例未達到三分之二的目標,但約30%的供應為純植物性選項,包括純植物性版的勃艮第燉菜和千層麵。這些努力體現了巴黎奧運會在削減碳排放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承諾。 減碳固然是一大考量,純植物性飲食也被廣泛認為對健康大有好處。英國三度打破世界紀錄的自行車運動員Kate Strong指出,植物性飲食除了改善心血管狀態,對於減少氧化壓力也有幫助。「我希望奧運、殘奧會和許多其他活動都能毫無歉意地提供純植物性食品,而不必以『減少碳排放』為唯一理由。」這種對健康和環境的雙重關注,使得本屆奧運會的食品策略得以展現更深遠的意義。 在這屆被譽為「綠色」的奧運會上,有兩位金牌得主尤為引人注目——他們不僅在比賽中展現了非凡的實力,更以純植物性飲食成為體壇的先鋒。 Novak Djokovic 圖片來源:ABC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AP Photo: Kirsty Wigglesworth 這位來自塞爾維亞的網球選手,以24座大滿貫冠軍的紀錄成為歷史上的傳奇。他將自己的職業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純植物性飲食。因為對麩質和乳製品的過敏,Djokovic曾經飽受飲食問題的困擾。但自從採用純植物性飲食後,他的活力大增,腳步更加輕盈,精力也顯著提升。正是在這種飲食改變的加持下,他在採用純植物性飲食的第一年贏得了三座大滿貫冠軍,僅Roland Garros一役未能奪冠。 江旻憓 圖片來源:rthk.hk 這名來自香港、慣用左手的擊劍選手在2017年因嚴重膝傷而轉向純植物性飲食,這一改變幫助她更快地康復,並且增強了肌肉和力量。在巴黎奧運會的女子重劍決賽中,她成功奪得金牌,為香港再添一座世界冠軍頭銜。江旻憓表示,純植物性飲食讓她變得更強壯,也使她能夠在賽場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純植物性飲食的力量:健康、道德和永續的三重推動力 非營利組織Switch4Good的創辦人Dotsie Bausch強調,除了分享已設定的目標外,還應更多地教育人們背後的原因。她個人表示:「我不想成為這個星球的殺戮、痛苦和退化的一部分。」儘管過去35年幾乎每餐都吃肉,Bausch還是決定在2012年奧運會前做出改變,並認為這一轉變幫助她獲得了銀牌。 純植物性飲食被認為對健康、道德和永續皆有正向影響。圖片來源:Herbibobo Creative Studio 儘管面臨批評,巴黎奧運會的食品願景顯示出在國際體育活動中更好地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努力。這些精英運動員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國家,還展示了純植物性飲食如何改變生活。他們的成就告訴我們,純植物性飲食不僅對環境和動物友好,更是對我們身體的最佳選擇。即使奧運會的植物性飲食目標未必達到破紀錄的速度,它仍可能在可持續發展的舞台上獲得一席之地。 原文報導及參考資料: BBC-The race to plant-based food: How the Paris Olympics became the most vegan ever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0808-vive-la-vegan-the-paris-olympics-race-to-meat-free Veganism at the Olympics: 10 vegan athletes competing for the gold at Paris 2024 https://www.veggly.net/veganism-at-the-olympics-10-vegan-athletes-at-paris-2024/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8.13
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搜尋全台現存畜魂碑之旅!-南部篇(三)
前兩篇我們了解到畜魂碑的歷史,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愧疚和反思,我們從北部的松山、北投走到木柵、台中與彰化。接下來,我們將帶您走進台灣南部,見證這段充滿殘酷的歷史。 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義獸魂碑(1938 年,昭和十三年) 嘉義市香湖公園內現存一座獸魂碑,祭祀神祇為獸魂公和獸魂媽。嘉義市第一代豬灶位於義昌里的萬善君廟及義昌公園範圍,第二代遷移至埤仔頭庄北香湖旁。昭和十三年,這座碑由當時的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與當地獸肉商合資建造,用來祭祀牛、豬等牲畜的亡魂。1986 年,當地肉類公會聯絡組長陳錦賜捐獻了石香爐,並繼續舉行祭祀活動,當地居民稱此地為「牛墟豬灶」。1988 年,屠宰場第三次遷移至荖藤里現址,並建設了新式電宰廠,同時新立一座獸魂碑進行祭祀。因此,嘉義市現有兩座獸魂碑供人祭拜,以安慰被宰殺的牲畜,感謝牠們的犧牲。(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香湖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合格屠牛的所在地,在日治時期牛肉昂貴稀少、且合格屠牛者僅限日人。 根據《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這座獸魂碑是嘉義市獸肉營業組合設立的,因屠宰場自開場以來的屠宰數量超過兩萬五千頭,每年都舉行「畜魂碑祭」。因此,目前香湖公園內的獸魂碑應該是第二代,可能在移動過程中名稱從「畜魂碑」變成「獸魂碑」。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自由友愛站 高鐵:嘉義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林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位於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前,距大林車站東約 500 公尺。該碑由日治時期大林獸肉商曾天夏與 12 名業者於昭和四年(1929 年)9 月 16 日發起建設,每屠宰一頭豬捐出 10 銭,共計籌得 200 圓。昭和六年 4 月 19 日,畜魂碑正式竣工並舉行除幕式及畜魂祭,參與者達三十多人。 畜魂碑為薄板型,中央刻有「畜魂碑」,右側刻有「昭和六年辛未仲春」,左側則刻有「大林屠畜者一同敬立」。隨著時間推移,屠宰場已消失,但畜魂碑仍保留至今。 2010 年,大林消防隊新建大樓時,施工人員在草叢中發現了這座碑。當時有人主張拆除,也有人希望保留。機具在整地時突然故障,最終決定保存該碑,並由退役消防隊員捐款進行整地工作,使畜魂碑得以重新面世。現在,畜魂碑周圍設有香爐和混凝土磚塊圍欄,妥善保存。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大埔美 火車:大林站 高鐵:彰化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朴子獸魂碑(1933 年,昭和八年) 位於嘉義縣朴子市老人會館前,材質為砂岩,採用原石鑿刻而成,左側刻有「朴子獸肉販賣業者一同」,右側刻有「東石郡守齋藤捨雄筆」。碑體形制圓石,繩紋裝飾,碑陽刻有行書弧底字「獸魂碑」,碑陰則刻有「昭和八年四月一日建之」,字體清晰,記錄了立碑的歷史。 朴子屠宰場創立於 1908 年,為供應全朴子所需,每日屠宰約百餘頭豬。當時,屠宰完全依賴人工作業,使用大灶燒柴煮滾開水以便拔除豬毛。隨著時間推移,人工屠宰逐漸被機械化所取代。1986 年,嘉義縣肉品市場設立,傳統屠宰場被拆除,原址改建為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唯有獸魂碑被保留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碑體曾遭到破壞和遺棄。為了讓後人了解其背後的意義,朴子市公所於 1997 年進行了重建和修整美化工作,使這座紀念碑重新豎立,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物。石碑上的昭和字樣被塗抹,參考論文記載,推論應為日台斷交後影響所致。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東石國中、水道頭(嘉客) 高鐵:嘉義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鳳山獸魂碑(2002 年竣工) 高雄市鳳山區的獸魂碑,第一代始建於 1937 年,現今保存的是戰後重建的版本,位於高雄鳳山經武路跟鳳仁路交叉口一座用混凝土製成的尖塔型大碑。舊的獸魂碑在新碑建設的同時被拆除。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當地會舉行祭典以紀念因人類飲食而犧牲的動物。1982 年,鳳山屠宰場從立志街搬遷至經武路,但當時的獸魂碑未隨同搬遷。1999 年,為了「美化環境」和「尊敬獸魂」,成立了重建委員會,並於 2000 年開始新碑建設,最終於 2002 年 5 月竣工。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台鐵鳳山站 火車:鳳山車站 高鐵:新左營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恆春獸魂碑(1935 年,昭和十年)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恆西路的恆春山腳里活動中心後方,最早由屠宰業者設立,當時位於屠宰場內。日治時代禁止私宰,恆春山腳里設有公設「豬灶」,市場上的豬肉皆由「豬灶」宰殺後運出。居民特地建立獸魂碑,以慰祭被宰殺的牲畜。隨著豬隻屠宰制度的改變,屠宰場遷移後,這座歷史悠久的碑一度被棄置。後被地方居民找回。 自此,每年農曆七月普渡,這座碑成為恆春山腳社區的一大特色。普渡大會由屠宰業者及其他居民共同參與,祭拜儀式在戰前曾中斷,但在數十年前恢復。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恆春轉運站、恆春旅遊醫院(恆南路) 高鐵:新左營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澎湖獸魂碑(1929 年,昭和四年) 澎湖縣的獸魂碑位於馬公市 97-14 號,最初於 1929 年由屠宰業者黃文西等人在馬公草蓆尾的屠宰場設立。翌年,馬公街長三浦主持犧牲動物的祭祀儀式,並在松島紀念館舉行晚餐會。因風雨侵蝕,碑於 1960 年 12 月嚴重損壞。1983 年,因祭典地點不便,決定在不改變原貌的原則下將碑遷至現址重建。新碑於 1999 年建設,2002 年 5 月竣工。現今的獸魂碑是一座混凝土製成的尖塔型大碑,舊碑在新碑建設時被拆除。此外,現在的碑左右前方有一對石獅子,這是戰前的舊碑所沒有的特徵。 因舊屠宰場環境不佳影響肉品衛生,且毛豬交易無公證制度,縣政府開始計畫新建屠宰場暨家畜市場。1977 年,澎湖縣肉品市場新建完成,機械化屠宰開始運行,屠宰公會更名為肉類公會。肉品市場全銜為「澎湖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受縣政府及農漁局監督。遷建獸魂碑時,以不損原貌為原則,每年農曆七月和十月分別舉行普渡和超渡儀式,體現眾生平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肉品市場 這趟沈重與血淋淋的歷史與文化之旅,從北到南總共導覽了 18 座石碑。這些石碑建造的目的都是感謝動物作為「食用動物」,在屠宰場被迫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透過石碑安慰自己的心靈也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和感恩,以慰動物在天之靈。但透過他人之手先屠宰生命之後,再以紀念物品的形式緬懷逝去的生命,這種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如同先傷害他人,導致他人受傷或致死,法律上要付損害賠償責任以及罪責。法律雖然會追究責任,但已無法彌補已逝去的生命,這樣的行為無疑是本末倒置。或許,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反思,如何在一開始就避免這些無辜的犧牲,而不是在事後懺悔和紀念。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應該被珍惜和尊重。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李鈺珊 參考論文: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早稻田大學歷史館館長, 真辺将之 博士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8.13
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搜尋全台現存畜魂碑之旅!-中部篇(二)
上一篇我們了解到畜魂碑的歷史,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愧疚和反思,我們從北部的松山、北投走到木柵。接下來,我們將帶您走進台灣中部,繼續這段充滿敬意的旅程。 中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1933 年舉行揭幕,昭和八年) 台中市屠宰場位於現今的西區民龍里,直到 1979 年才由電宰場取代。目前此碑在台中豬事圓滿公園市內,靠近東成路及東光二街那一測,歷史悠久。這座碑建於日治時期,由花崗岩製作的圓柱形碑。正面刻有「獸魂碑」三個大字,左下角原本刻有「台中州長竹下豐次書」,但後來被重新雕刻成「台中市長林柏榕題」。背面也被改成「中華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八日 臺中市肉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建立」,原始的文字應為「昭和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台中市獸肉營業者一同建」,有可能是因為日台斷交之後,國民黨為了清除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而下令。每年農曆七月,根據論文研究當地居民都會在此進行中元節祭拜儀式,至今仍保存良好。(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火車:精武車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水西寧社區獸魂碑(1941 年,昭和十六年) 位於清水區西寧里五權東路西寧社區活動中心內,位於活動中心後方,全台唯一一座位於社區活動中心的一級古物畜魂碑,石材材料為花崗岩。正面題有「獸魂碑」三字,後方有「昭和十六年四月吉日建之 大甲郡獸肉販賣商業組合」。透過活動中心的介紹中了解到,此位置原為人工屠宰場,土地為台中縣政府所有 ,經地方人士多方奔走請願取得該土地,並由當時的鎮公所負責興建,本社區發展協會自籌款,歷經二年興建,於 1991 年落成起用。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西寧國小、中山高美路口 火車:清水車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霧峰獸魂碑(1940 年,昭和十五年) 霧峰獸魂碑位於台中縣霧峰里中正路 1105 巷的籃球場入口附近,此籃球場前身為霧峰屠宰場所在地。該碑原本由大屯郡獸肉小販業者設立在霧峰屠宰場內設立於屠宰場內,於 1941 年 11 月 8 日,由桐林州衛生課長舉行了揭幕儀式。碑的形狀為不大的圓柱型自然石,表面刻有獸魂碑三個大字,右側刻有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左側刻有“大屯郡獸肉商同業組合,組合長 楊文慶、副組長 吳金銀、役員 組合員。 霧峰獸魂碑被保留下來,目前也有立座及鐵欄杆保護,顯示出他的歷史重要性,然而碑上也有許多年輕人留下的塗鴉。(神武天皇即位紀元,又稱日本皇紀或簡稱皇紀,是日本的紀年方式之一,以日本神話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元年開始起算,比現行西曆早 660 年。西元 1940 年當時即為紀元 2600 年)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甲寅里、中山高美路口 高鐵:台中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舊東勢肉品處理場獸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獸魂碑現位於臺中市東勢區第一公墓公園化納骨堂左斜前方的空地。正面刻有「獸魂碑」三個大字,字體轉折處的紅漆痕跡依稀可見,石碑材質為石英砂岩。背面則落款「昭和六年九月建」、「東勢食肉改良會」。此碑於 1931 年由日本人設置在東新國小後方的屠宰場,1999 年因 921 地震搬遷至現址。 根據化石專家李天德指出,製作此石碑的石材是產於大甲溪上游白冷層的石英砂岩,白冷層年代距今約四千萬年前,最有趣的是,石碑有一道明顯的直線痕跡,即為「生痕化石」。 「舊東勢肉品處理場獸魂碑」在 2023 年 10 月 6 日經古物暨民俗審議會通過,正式指定為台中市一般古物。碑體基座共有三層,由上而下分別為一完整大石、小石混水泥層及方形水泥基台。台中市現存日治時期的獸魂碑僅有四座,彰顯了其珍貴與稀有的價值。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東勢 高鐵:台中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靖獸魂碑(建造年份不詳) 永靖獸魂碑位於彰化縣永靖鄉永安街 73 號,是一座為安撫因屠宰畜牲而產生不安情緒而立的紀念碑。此碑第一代建於日治時期,屬於當時的永靖屠宰場,主要屠宰肉豬,次為羊和牛,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戰後重立的第二代碑。每年仍辦理普渡祭祀活動,成為地方重要行事。 1986 年,彰化縣肉品市場在溪湖鎮成立,永靖屠宰場停止運作,並於 2003 年末開始拆除,但依然保留永靖獸魂碑作紀念。此碑為洗石子方尖碑,基座窄上寬下,圓盤下有四支架,碑文以金屬字鑲嵌而成,這種形式相當罕見。 2018 年彰化縣文化局接到永靖鄉公所因交通便捷、環境便捷想要拆除,縣政府原想要在 2019 年 6 月普渡過後進行拆除,但地方文史工作者極力阻止,提報為歷史建築緩拆。2020 年,雖然文化局公告不予登錄為歷史建築,但地方人士仍積極保存此碑,它見證了屠宰場的歷史變遷,與永靖故事牆和城腳媽廟成為永靖後街文化圈的重要記憶。目前縣府也沒有相關拆除計畫。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永靖 高鐵:彰化站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李鈺珊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8.11
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搜尋全台現存畜魂碑之旅!-北部篇(一)
你知道嗎?在台灣有一種石碑是紀念因人類而犧牲生命之動物的靈魂所建造,名為畜魂碑、獸魂碑,也稱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在日治時期 (1895 年-1945 年) 傳入台灣,而日治時期所建的還保留下來的畜魂碑,最早可追溯到 1931 年 (昭和六年) 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的石碑。目前調查到台灣現存的畜魂碑,位置大都立在各地的原有屠宰場附近、動物園、畜改場、實驗動物機構,或是文化中心,甚至寵物殯儀館都開始設立類似的碑石,用以安慰逝去動物的魂魄。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為華人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元節,就是旨在緬懷與弔念逝者非常重要的日子,同時也反映了華人社會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來世的信仰。 依田賢太郎在他的研究《動物塚考》中探討動物塚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日本繩文時代,人們在那時就已經開始建立動物塚來紀念死去的動物,這一習俗也受到了中國儒家、道教以及日本神道教的影響,強調對動物的尊重和感恩。依田將被立塚的動物分為三類:「被人類使用的動物」、「食用動物」和「神格化的動物」,前兩者的分類與台灣現存的畜魂碑比較有關係。十年之後,依田賢太郎於 2018 年 07 月下旬出版了動物塚考的續集「いきものをとむらう歴史 -供養・慰霊の動物塚を巡る」,對於日本全國的 500 多件動物塚進行更深度的研究,進一步的探討人類建造時與動物之間的動物觀,種類從哺乳類、昆蟲、海洋生物都有,提供給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參考。 適逢中元節的到來,跟著友善動物協會導覽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畜魂碑吧!(依石碑所在地,從北部到南部的順序排列,系列文章共分北、中、南三輯) 信義畜魂碑 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山四獸山的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 664-10 號,天寶聖道宮山門左側坡地,此碑於 1974 年天寶聖道宮加以收留保存,是台灣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畜魂碑,是用大顆天然石雕刻字樣而成。此碑原位於大龍峒屠宰場與家畜市場南北相鄰(現址為大同區公所與蘭州國宅所在地),該碑的建造目的是為了紀念在大龍峒蘭州屠宰場被宰殺的牲畜,表達對它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建立於 1913 年,供應台北地區主要的畜肉類需求。市場和屠宰場相鄰,家畜市場批發豬、牛、馬、羊,交易完成後就送到屠場宰殺,為台北市設立的公共第二屠宰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市人口增加以及對肉品需求量提高,屠宰場的設備、衛生、和供應效率面臨著考驗。1970 年代電宰興起,隨著環境衛生污染以及肉品檢驗機制合格問題,促使政府加速全面實施現代化電宰屠宰場,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在 1972 年正式關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站牌:永春高中站、松德站 捷運:象山站、永春站 照片來自台北市建築老照片,民國 13 年甫峻工之台北屠宰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1940,昭和十五年) 正面碑文刻上「台北州衛生課長安達敬智 書」,當初此地屠宰場由於靈異傳說盛傳,人心惶惶,肉商為了內心安寧與安撫被宰殺的動物靈魂向台北市州政府要求所建。 北投屠宰場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大豐公園今籃球場一帶,舊地名為「豬屠口」。曾是平埔(巴賽族)人與漢人混居之地,與凱達格蘭文化密切相關。過去屠宰場的光景多在半夜作業,煙囪冒著炊煙,屠宰場內有四個臨時放豬的竹舍和一口用來清洗豬隻的清泉井。屠宰前,獸醫會檢查豬隻的健康情況並蓋章確認。在日治時期,豬肉供應緊張,需要憑戶口名簿購買,優先供應日本人和講日語的家庭,最後才輪到台灣人。 1980 年代北投屠宰場才正式停用,當時已沒有進行屠宰,只作為接收豬隻屠體之地。屠宰場原址後來規劃建造為磺港公園與大豐公園。建築公園時,畜魂碑一度被隨意棄置,後經八頭里仁協會發起重新安置,大豐公園完工後,碑石被遷回原址。剛遷回時,位置和朝向出現誤差,原來的「座東朝西」象徵畜魂往生西方極樂的坐向變成「座南朝北」。經過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碑石最終回到原來的位置和朝向。 目前,北投畜魂碑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大興街 145 號停車場車道口右側草圃中。根據陽明山公園管理所回覆,目前大豐公園作為整修中的北投市場的中繼市場,周圍圍著柵欄,石碑還位於原處,未來新建市場工程完工後,大豐公園預計 114 年進行改建,115 年完工。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捷運:北投站 公車:福安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柵畜魂碑( 1937 年,昭和十二年) 這座石碑原址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一段 14 巷 3 號的屠宰場,當時屠宰場座落在水田中間,遠離住家免得殺豬哀嚎聲驚擾附近百姓。設立畜魂碑以安撫因屠宰而亡的動物靈魂,這種做法在日本和台灣多處都有。 木柵畜魂碑在原址被棄置多年,碑體與基座分離,碑體也有缺角,曾經有消失的危險。幸好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該碑於 2007 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文化資產一級古物,並於 2008 年移至文山區的文山公園內。現在,畜魂碑安放在象徵烈士犧牲的忠魂碑旁,與冤死的人類魂魄相伴。在文山公園內,這座石碑成為了紀念動物靈魂和展示地方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目前周遭有捷運環狀線工程進行,要透過柵欄才能目睹其真面目。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捷運:景美站 公車:木柵市場、文山行政中心(木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芝畜魂之碑(建造年份不詳)圖片感謝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提供 目前此碑在三芝區福成社區活動中心,也就是三芝的洗衫窟舊街區。根據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的盈慧老師說:「這塊石碑是在整地的時候發現的。」。此地以前是公有屠宰場,在民國 60-70 年代電宰業興起之後此地逐漸荒廢,成為社區的黑暗角落。2018 年後透過社區規劃師、福成社區發展協會、陽明大學 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多方合作規劃之下,此地區目前成為樂齡開心農場、社區工作坊、社區孩子放學後的第二個家,由退休教師進行課後輔導、社區一日遊等等。專為社區「洗衫窟仔」打造的翻轉計畫,各角色間的的主體與客體界線模糊,社區發展有生命般地活絡起來成為互動的有機系統,老、中、青三代合作更加緊密。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三芝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水畜魂碑(1943 年,昭和十八年) 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這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畜魂碑被保存在淡水農會超市前,超市員工在農曆初二、十六都還會進行祭拜(經查閱各方資料與致電農會超市後確認)。此地舊時為淡水豬灶(屠宰場)後改建為農會超市,此碑為少有現地保存未位移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畜魂碑」三字,背面落款為「昭和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淡水郡警察課長神代文治書」,材質為砂岩(一說為安山岩)。(圖為石碑之拓片) 淡水豬灶直到 1990 年代因肉品全面改成電宰才關閉,曾在光復後越戰時期提供肉品給美軍,但因不符合肉品衛生問題而停止供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永樂巷口(中山市場) 捷運: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西雲禪寺的豐原獸魂碑(1936 年,昭和十一年) 台中縣的豐原食肉改良會設立了這個碑。相傳這個碑建立的原因是因為 1906 年的嘉義大地震和 1935年 的中部大地震,造成了許多動物的死亡。根據 真辺将之 博士 的論文研究,這個碑在 1959 年的八七水災中被掩埋,後來重新被發現並移至西雲禪寺。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倫仔尾、福德祠 捷運:劍潭、士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蘭市同慶街屠宰場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由宜蘭市金進益營業者建立,原碑立於宜蘭市舊屠宰場,今已改建為宜蘭縣社會福利館。1981 年宜蘭豬隻改為電宰,原「慶和街屠宰巷」整編為「同慶街」,意味普天同慶。目前石碑移藏於蘭陽博物館保存,收藏並未展示。(圖為宜蘭市同慶街廢棄人工屠宰場之畜魂碑前景) 碑文詳述了六畜為人類生活作出的巨大犧牲,並呼籲人們對牲畜懷有感恩之情,悼念其犧牲。這座碑文不僅是一件紀念性建築,更是當時社會對待牲畜的態度和文化觀念的反映。碑文中使用了“報德成仁”等字眼,意在強調人類應對牲畜的犧牲作出回應和感激。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蘭陽博物館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李鈺珊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