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大國丹麥吹起植食炫風
大膽的轉型!豬肉大國推廣植物性飲食 丹麥為豬肉生產大國。/ 圖片來源:Pexels/ Leah Newhouse 作為「全球豬肉大國」,丹麥擁有比人口還多的豬隻,豬肉出口在該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樣一個傳統肉食大國卻在推動植物性飲食上不遺餘力。丹麥政府早在2023年10月發布全球首份《植物性食品行動計畫》(Action Plan for Plant-based Foods),希望更常態化植物性飲食,同時支持從根莖蔬菜到發酵蛋白等多樣化的植物性食品生產。至今,該計畫受到各方支持和響應。 丹麥素食協會(Vegetarian Society of Denmark)秘書長 Rune-Christoffer Dragsdahl 指出,丹麥成功的關鍵秘訣在於「與不同利益相關方合作,而非單純的批評」。政府與環保組織、商界領袖和農民攜手,尋找共同的經濟利益,將植物性飲食視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而非威脅。 不分左右並肩前行:跨越黨派的永續之路 丹麥的計畫涵蓋知識培訓,透過對廚師和供應商的教育建立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 圖片來源:Marie Luja Rasmussen/Vegetarian Society of Denmark 這場植物性飲食轉型在丹麥政府獲得了跨越黨派的一面倒認同,即便是右翼政黨「丹麥民主黨」也支持相關的補助計畫,這樣力道強勁的跨黨團結行動,在國際上其實並不普遍,足見丹麥政府在永續議題上的高度重視。丹麥前環境部長 Ida Auken 表示:「要取得成功,必須讓農民、工會等多方力量加入,並逐步實現願景。」 政府推出了價值12.5億丹麥克朗(約195百萬美元)的植物性食品補助金,專門用於支持有機農業、發酵技術及植物性乳酪等創新食品的研發。除此之外,丹麥的多元轉型方針也涵蓋人才培訓,針對廚師以及食品供應商積極教育,提升植物性料理的吸引力,讓大眾在美味中接受低碳飲食。 「以需求引導供應」轉型策略推動飲食文化轉型 擁有One Planet Plate標章的產品二氧化碳足跡最多為 0.5 公斤。/ 圖片來源:WWF 丹麥的轉型響應熱烈的原因,在於其策略並非依靠「懲罰性措施」,而是著重激發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從 「全國蔬菜週」(National Vegetable Week) 到在應用程式中導入菜餚碳排放標示,以及One Planet Plate標章的「Roskilde音樂節食物派對」(Foodjam of Roskilde Festival),各種推廣活動讓植物性飲食變得更時尚、有趣且平易近人,大大增加了民眾對於植物性飲食的好感度。 這種「以需求引導供應」的策略,在執行上有效的避免了推動減肉政策時所遇到的激烈反彈。知名植物性飲食倡議者 Trine Krebs 表示:「我們需要一個令人信服且充滿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而不只是批評現有的飲食文化。」在這樣正向的推廣下,植物性食品不再只是健康的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樂趣。 「丹麥模式」拋磚引玉,全球永續植食政策齊跟進 純植物飲食生活倡議者響應政府政策。/ 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Alamy 丹麥的轉型行動成功地在國際間刮起植物性飲食炫風,各國政府也緊隨其後的相繼提出永續飲食計劃。德國在2024年預算中撥款3800萬歐元,用於推廣植物性和培養肉食品。葡萄牙的素食協會也提出了全國性的植物蛋白計畫。「丹麥模式」的成功策略為各國的永續之路指出明亮的方向:透過合作和激勵的正向推動來改變飲食習慣。 Chatham House 研究員 Helen Harwatt 指出:「丹麥的轉型再次向世界展示,富裕國家的飲食選擇對全球具有示範效應。我們的飲食方式,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未來。」這波由北歐國家掀起的植食浪潮,或能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資料: BBC-Denmark: The major pork producer trying to wean itself off eating meat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31201-denmark-the-major-meat-producer-switching-to-a-plant-based-diet FINANCIAL TIMES- Denmark leads the way in incentivising low-meat diets https://www.ft.com/content/3f4d58f4-2a3b-4aef-88a8-83784b36c83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5.01.10
漢堡王純素餐點崛起秘辛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和植物性飲食的興起,全球連鎖餐飲品牌開始重新審視菜單結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Mintel 的調查,2018 年英國無肉食品市場的價值達到 7.4 億英鎊,相較三年前的 5.39 億英鎊有明顯增長。對素食和純素產品的興趣持續增長,預計到 2021 年零售銷售額將增加至 6.58 億英鎊。這一趨勢的潛力,漢堡王(Burger King)作為快餐業的領導者之一,也開始以純素餐選項回應這一趨勢。 叛逆華堡 100% 不含牛肉,但卻被禁止播放相關廣告 漢堡王因應趨勢在 2019 年推出叛逆華堡,推出植物肉的速度超越其他速食業者,成為領頭羊,但同時也引發爭議。雖然採用植物性漢堡肉餅,但與肉類產品共用烤架,並搭配蛋黃醬,未能完全符合純素者的需求。 英國廣告標準局(ASA)禁止其以純素產品宣傳叛逆華寶,因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矛盾。主要體現在廣告語和設計上。漢堡王在廣告中使用「100% Whopper,無牛肉」的語句,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該產品適合純素者和素食者。此外,廣告中使用了「Vegetarian Butcher(素食屠夫)」的標誌和綠色配色,並選擇在「純素一月」(Veganuary)期間推出,進一步強化了產品適合純素者的印象。雖然部分廣告中以小字標註「與肉類產品共用烤架烹調」,但標註並不顯眼,難以改變消費者的整體誤解。漢堡王則表示,叛逆華堡主要針對彈性素食者。英國純素協會(Vegan Society)認為,這是一個「錯失的機會」,因為產品原本有潛力成為純素者和素食者的理想選擇。如果能避免交叉污染並改用純素調料,該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可能會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麥當勞(McDonald’s)在推出純素漢堡 Double McPlant 時,設立了獨立的烤架與專用烹調區,確保無交叉污染,並強調通過純素認證。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與純素消費者需求不一致的問題,並成為行業內的標竿做法。 純素雞塊的推出,漢堡王 2030 前菜單 50% 改為無肉產品 2022 年,漢堡王在英國推出純素雞塊(Vegan Nuggets),由大豆和植物蛋白製成,並獲得英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認證。漢堡王表示,這款產品是其承諾在 2030 年前將菜單中 50% 的選項改為無肉選項的一部分,這一目標預計可使公司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41%。該品牌還強調,純素雞塊的口感與傳統雞肉製品無異,旨在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飲食方式。 這一產品的推出彰顯漢堡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回應了日益增長的純素需求。英國純素者人數自 2014 年以來增長四倍,達到約 60 萬人。一項針對英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49% 的人希望減少肉類攝取。 繼德國、西班牙,漢堡王第 15 家植物性連鎖店在波多黎各啟航 漢堡王(Burger King)在波多黎各開設了第 15 家以植物性產品為主的餐廳,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植物基市場的地位。包括以「Vegetarian Butcher(素食屠夫)」提供的大豆植物蛋白製成的植物性漢堡和雞塊,旨在吸引更多希望減少肉類攝取的消費者。 波多黎各的這家新餐廳並非漢堡王在推廣植物基選項上的首次嘗試。此前,公司在歐洲、美洲等多地推出過類似的專門餐廳,包括西班牙的「Vurger King」快閃店和德國的全植物性連鎖店,這些嘗試均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漢堡王將這些店鋪作為實驗平台,用於測試消費者對植物基產品的接受程度,並收集數據來持續優化其產品。 漢堡王持續行動,朝綠色速食業者龍頭邁進 漢堡王的純素餐嘗試不僅是快餐業的一次創新,更象徵了品牌向可持續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從「2030 年前實現菜單 50% 無肉化」的承諾,到推出多樣化的植物基產品、推動純素認證標準、加強企業合作,以及在全球多地開設綠色連鎖店,漢堡王正以多層次的策略深化植物基選項。同時,這些行動不僅助力品牌自身的轉型,也為全球減碳目標注入更多實質性的力量。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2.31
麥當勞、漢堡王都在推植物性飲食
兩年前,我在西班牙旅行時,偶然走進一家漢堡王,看到菜單上的「Veggie Nuggets」。出於好奇,我點了一份。一口咬下去,熟悉的香脆口感讓我有些愣住——這竟然是一份完全植物基(Plant-based diet,又稱植物性飲食)的雞塊!當時我心想,這不僅僅是快餐店多了一個選項,還代表著一個全新的飲食時代正在到來。 在台灣,這份感動再次延續。7-11 的貨架上,全素可食的雀巢黑嘉麗軟糖,這些產品早已悄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是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這場革命正重新定義我們的飲食方式。 速食龍頭如何參與植物基革命 植物基食品的崛起,不僅僅是健康與環保的驅動結果,更是市場需求與品牌策略共同作用的產物。速食龍頭的參與,是植物基飲食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麥當勞的植物基產品布局 根據《VegNews》的報導,麥當勞近期在法國推出了無肉雞塊(Plant-Based McNuggets)。這款產品是麥當勞與 Beyond Meat 合作開發的,旨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並不是麥當勞首次涉足植物基市場,他們的 McPlant 漢堡早已成為眾多素食愛好者和彈性素食者的熱門選擇。這些舉措標誌著全球最大的速食品牌之一正在向更加永續的方向邁進。 漢堡王的不可能華堡 Burger King 在 2019 年推出了以植物基肉製成的 Impossible Whopper,迅速成為業界焦點。數據顯示,這款產品上市後,部分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了 28%,這一成功促使 Burger King 迅速將這款植物基漢堡的測試範圍擴大到更多地區。這不僅改變了素食者的用餐體驗,也使更多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開始認識到植物基食品的可能性。 「與漢堡王的合作幫助我們的品牌接觸到更廣泛且更多元化的消費族群,這些人可能原本不會考慮選擇植物性產品。」——Impossible Foods 的市場需求總監 Sherene Jagla 說道。 肯德基的植物基炸雞 另一家速食龍頭肯德基(KFC)則選擇進一步探索亞洲市場,他們在 2019 年推出的 Beyond Fried Chicken 不僅在美國熱銷,還嘗試打入日本和中國市場。這些植物基炸雞以口感和外觀接近傳統雞肉的特點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成為肯德基迎合全球市場的一大創舉。 創新品牌帶來無限可能 除了速食龍頭的參與,許多創新品牌正在通過獨特的設計和策略進一步推動植物基食品的普及。這些品牌從產品開發到市場推廣,每一個細節都充分體現了對植物基飲食的承諾和熱情。 Impossible Foods:改變世界的雄心 Impossible Foods 是一家專注於植物基肉類替代品的創新公司。近期,他們推出了以《獅子王》角色造型為主題的植物性雞塊,結合創意設計和健康飲食理念,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這家公司的目標是用植物基產品完全取代傳統肉類,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Before the Butcher:重新定義早餐 Before the Butcher 專注於植物基早餐市場,他們的無肉早餐香腸最近進行了改良升級,提供更好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這些產品針對上班族和注重健康的消費者設計,成為繁忙生活方式的最佳搭配。 日本 Next :植物基便當盒的文化之旅 東京的 Next Restaurant 推出了以植物基食材為主的便當盒,將日本便當文化與永續飲食結合,提供美味又環保的選擇。他們的便當盒不僅在口味上征服消費者,還展現了餐飲品牌如何在文化中融入環保理念。 同場加映:Next 推出植物性牛肉 Next Meats 在 2024 年 12 月推出升級版植物性牛肉「NEXT 牛肉 1.0」,以大豆為主要原料,採用「低水分擠壓技術」,結合濃郁肉感與多汁口感,為消費者提供更真實的植物基飲食體驗。不論是燒烤、漢堡還是塔可,新產品大幅提升了質地與風味,同時減少資源浪費,為永續發展注入更多可能。Next Meats 秉持「不讓地球終結」的使命,透過創新積極應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危機。 植物基飲食的多重益處 環境保護 植物基食品的生產比傳統肉類更節能環保。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與此相比,植物基食品的碳足跡可減少 89%,並顯著降低水資源和土地的消耗。 動物權益 每年數以億計的動物因肉類需求而遭受剝削。其中一則報導, 2021 年 9 月,動物法律辯護基金會(ALDF)對美國第六大豬肉供應商 Holden Farms 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申請薪資保護計劃(PPP)貸款時隱瞞違法行為,涉嫌違反《虛假申訴法》。調查顯示,該廠涉嫌用豬隻內臟與糞便製成漿液餵食母豬,並記錄了暴力對待小豬與忽視病豬的情況,違反動物保護與公共健康相關法律。此案目前正在審理中,或將成為動物保護法實施的重要分水嶺。 此案件不僅反映了工業化養殖的問題,也凸顯了推廣植物基食品的必要性。植物基飲食不僅能改善動物福利,還能降低碳足跡,減少資源消耗,為食品行業帶來更永續的選擇。 健康改善 研究顯示,植物基飲食與降低慢性病風險密切相關。例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採取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整體死亡率降低了 24%,有助於延長壽命。此外,哈佛大學的另一項長期研究追蹤了 32 年,發現有 19 種蔬果有助於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慢性疾病。這些研究強調了植物性飲食在降低慢性疾病風險方面的重要性。 市場數據與消費者行為轉變 全球植物基食品市場正經歷快速增長。根據 Mordor Intelligence 的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內,植物基食品和飲料市場將以 9.28%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這聽起來像一個抽象的經濟數據,但如果轉化成我們的生活場景,就能感受到它的真實影響。 以植物奶為例——在全球許多家庭中,牛奶一直是日常消費的主角,但隨著植物基選項的普及,更多人開始將杏仁奶、燕麥奶或豆奶加入購物清單。假設一個家庭每週消耗 2 公升牛奶,現在選擇其中 50% 改為植物奶,那麼未來五年內,像這樣的轉換會累積成億萬次購買,直接促成市場規模的大幅增長。 對個人來說,這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選擇,但在全球層面,這是一場飲食習慣的集體轉變,為健康、環境和永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在重塑食品市場的未來。 在台灣,超過七成的民眾表示在多種飲食選擇下,會優先選擇以植物性或蔬菜為主的餐點,顯示出彈性素食主義的盛行。這些數據表明,消費者對健康、環保和動物福利的關注,正推動植物基食品市場的持續擴張。 圖/全球線上統計網站 World of Statistic 於 2023 年發布的「全球蔬食人口調查」顯示,台灣蔬食人口(含彈性素食)已達 300 萬人。凱度(KANTAR)提供 如何加入這場植物基革命? 推進植物基飲食,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下是一些實際可行的行動建議: 嘗試植物基產品下次進入便利店或快餐店,選擇一款植物基產品,感受它們的魅力。支持植物基品牌關注並購買像 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 等品牌的產品,助力行業發展。分享你的體驗將你的植物基飲食體驗分享給朋友和家人,帶動更多人嘗試這一選擇。參與政策倡導支持推廣植物基食品的政策,參加相關的倡導活動,共同推動更健康和永續的未來。 植物基革命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力量改變食品行業的格局。從 7-11 貨架上的小小零食,到麥當勞、Burger King 這樣的全球巨頭,再到無數創新品牌的加入,這一變革代表著人類飲食文化的全新方向。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27
農民的新選擇:從養牛養羊到種穀種豆
隨著純素主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肉類和乳製品農民正重新審視傳統的畜牧業模式,選擇轉向純素農業。這一現象不僅涉及道德考量,更反映出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壓力。透過深入探討英國和加拿大的案例,我們可以更全面理解這一轉型背後的驅動力。 故事從一場危機開始,農民的轉型契機 勞倫斯·坎迪(Laurence Candy)不僅放棄了飼養動物,還計劃申請純素認證。 2017 年,英國農民勞倫斯·坎迪(Laurence Candy)因牛群感染結核病而失去了大部分乳牛。這一打擊迫使他重新思考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與道德基礎。最終,坎迪決定停止養殖動物,轉而種植燕麥、小麥、大麥和蠶豆等作物,並採用不使用動物糞肥的「純素有機生產」方式。他的轉型不僅標誌著個人理念的改變,也反映出更廣泛的社會趨勢。 在加拿大,邁克·拉尼根(Mike Lanigan)也有類似經歷。他曾經是一名專注於畜牧業的農民,但逐漸意識到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斷上升。拉尼根決定將牧場改造為種植場,種植水果、蔬菜和穀物,以迎合純素市場的需求。 數字會說話:純素食品為什麼火了? 根據英國純素協會的數據,2014 年至 2019 年間,英國純素者人數增長了四倍。2020 年,49% 的英國人限制或不食用肉類,而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內也日益顯著。根據良好食品協會(Good Food Institute)於 2022 年的報告指出,植物性食品的銷售增長速度是整體食品銷售的三倍,2021 年植物性食品的總銷售額達到 74 億美元。 Good Food Institute.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Plant-based meat, eggs, and dairy 2021 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為農業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一項研究顯示,環境憂慮、健康益處和動物福祉是人們選擇植物性飲食的三大主要原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個人選擇,也正在改變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方式。 從道德到環保:為什麼選擇植物農業 根據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分之三的農業用地是用來飼養動物或種植用於餵養牠們的作物。 圖片來源:2021年《肉類地圖》/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1.市場需求的變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植物性飲食,農民開始意識到植物性產品的潛在市場價值。坎迪表示,他的穀物產品如今已成為食品製造商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用於生產燕麥奶等純素飲品。 2.道德價值觀的重塑: 對動物福祉的關注日益增長,使許多農民重新審視畜牧業的倫理基礎。坎迪坦言,過去的養殖模式使他不得不面對動物屠宰的現實,而這與他的內心價值觀產生了衝突。如今,他認為植物性農業是一種更符合道德的選擇。 3.環境影響的壓力: 畜牧業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全球碳排放貢獻巨大,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14.5%。相比之下,植物性農業的碳足跡顯著降低,對水資源和土地的需求也更為可控。 4.個人選擇與技術創新: 對許多農民來說,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過程。一些農民利用政府補貼和專業技術支持,順利完成了從畜牧業到植物性農業的過渡。例如,坎迪使用創新技術改良土壤結構,以適應穀物種植的需求。 挑戰不少,但未來更值得期待 儘管純素農業的前景令人期待,但轉型過程並非毫無挑戰。許多農民需要克服經濟壓力、技術門檻以及文化上的保守態度。一些專家指出,從長遠來看,教育與政策支持將成為農業轉型成功的關鍵。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觀點,食品系統的轉型需要多方協作,包括政府、捐助機構、企業以及消費者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優化資源分配和政策規劃,支持創新型農業模式,並通過教育與技術培訓提升農民適應新農業的能力。同時,捐助機構在提供資金支持和推動政策實施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採用可持續產品和飲食習慣來推動需求端的變化。 此外,IFPRI 特別強調了在特定國家背景下制定量身定制的政策框架的重要性,以確保農業轉型能有效應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挑戰,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肉類和乳製品農民轉型至純素農業的現象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道德反思和環境壓力的綜合作用。坎迪和拉尼根的經歷凸顯了這一轉變的可能性與挑戰,同時也為其他農民提供了啟示。在全球範圍內,純素農業的崛起或將成為未來飲食文化與農業模式的重要轉折點。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2.18
花蓮唯一公辦屠宰場環境髒亂、機台生鏽,上億補助到哪去?
花蓮唯一公辦屠宰場(花蓮農產運銷公司)長期設備老舊,更新經費超過1億元後,作業品質不升反降,問題嚴重影響動物福利並引發關注。 屠宰場原本採吊掛式放血,卻改為平躺式放血,導致豬隻在過程中更加痛苦。當動物被平放後,需依賴人工拉動進行放血,動物掙扎加劇瘀血現象,血液流不乾淨,屠宰品質降低,也讓豬肉變得易壞且口感不佳。現場動線全依賴人力,造成勞工負擔加劇,安全問題同樣堪憂。 無黨籍縣議員黃玲蘭批評,屠宰場改善過程草率,預算尚未審核便已發包,縣府農業處應加強督導,避免管理缺失重演。議員楊華美也指出,場內環境依舊惡劣,遇雨天甚至必須撐傘作業,難以想像動物在此環境中被迫進行屠宰的痛苦。此外,屠宰量已因平躺式作業效率減半,品質卻未見提升。 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辦理屠宰冷鏈設施(備)改善計畫,審計部質疑作業不實,縣府要求公司改進驗收作業。圖/花蓮縣府農業處 另針對營運績效不佳問題,民進黨縣議員張美惠認為,歷任農產運銷公司董事長皆為縣長,縣府應負起全責。花蓮農產運銷公司是花蓮縣全額補助成立的縣府經營公司,董事長目前是花蓮縣副縣長顏新章,董事會成員包括農業、衛生、環保、人事等單位局處長。在今年與去年,該公司共獲農業部1.1億經費挹注,辦理肉品批發市場現代化屠宰、冷鏈設備改善等二期工程,並改善衛生環境。但從審計室提出的審核報告,卻可以看到預算未審先動支、發包後驗收不實、完工多時仍不啟用等問題,被提出的缺失甚至從106年至112年、橫跨兩任縣長。 對於上述質疑,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彭偉族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屠宰工作傳承不易、適逢退休潮,將延續2022年至2023年的生產線改善方針,持續改善設備,並擴大教育訓練、考慮回聘老師傅,以確保肉商和養豬戶收益。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饒忠也在會勘時回覆議員,在新屠宰場落成前的過渡時期,仍須使用舊廠區,故改善設備與整體環境確實有其必要性。 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獲農業部經費1.1億元挹注,辦理改善計畫,遭審計部質疑驗收作業不實,縣府要求公司檢討並改進驗收作業。圖/花蓮縣府農業處 花蓮屠宰場設備老舊、管理失當,不僅引發食安疑慮,更暴露出動物權益長期被忽視的現象。豬隻從吊掛式改為平躺式放血,導致放血不完全、血液積滯,讓動物在掙扎中承受更大的痛苦,加劇了牠們在生命最後階段的折磨。 動物屠宰本應遵循「減少痛苦」的最低道德標準,許多國家早已推動「人道屠宰」規範,從設備設計到作業流程,都致力於降低動物的恐懼與痛苦。然而,花蓮屠宰場的現況卻反其道而行,讓動物權再次被拋諸腦後。 動物不是機器,牠們能感受到疼痛、恐懼和壓迫。此次事件應促使主管機關正視動物屠宰流程中的缺失,重新檢視設備與制度,並引入更符合動物福利的「人道屠宰」標準。同時,社會大眾也應反思飲食選擇的背後,動物為我們付出了多少痛苦的代價。唯有提升動物權意識,並落實實質改善,才能真正邁向尊重生命、減少苦難的未來。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選擇蔬食才是最小減低痛苦的最佳方案。 當消費者開始關注自身消費行為與社會樣貌的關聯,處在不同社會位置的族群與物種彼此之間的互動也不斷被重新檢視與定義,儘管邊緣族群與物種在經濟社會中仍扮演被支配的角色,期許我們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逐漸落實對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只為滿足部分人的慾望就選擇忽略傷害。 參考資料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20)。防疫里程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過臺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 農業部。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8130 李先鳳(2024)。花蓮肉品屠宰場更新設備後缺失多 議員會勘關切。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408120205.aspx 王思慧(2024)。花蓮農產運銷公司遭質疑驗收不實 縣府要求改善作業。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8/81257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12.17
美國跨黨派合作打造全球最大野生動物過境點
從洛杉磯的繁忙高速公路到南加州的壯麗山脈,一座橫跨101號公路的野生動物跨越橋正在悄然成形。這項由美國跨黨派合作推動的基礎建設象徵人類對自然共生理念的承諾,被各界賦予眾望,盼有效減少野生動物與車輛碰撞帶來的危害。從名為P-22的美洲獅的事件中反思,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跨越橋,將重新連結被切割的棲息地,為動物提供自由遷徙的綠色通道,同時推動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 P-22的啟示:從孤獨的美洲獅到全球矚目的保育象徵 美洲獅。/ 圖片來源:Pexels /Pixabay 2012年,一頭名為P-22的美洲獅橫越加州101號高速公路,孤身來到洛杉磯的格里菲斯公園(Griffith Park),成為都市野生動物的象徵。然而,P-22的壯舉背後是無數野生動物面對的殘酷現實:被道路隔絕的棲息地、無法交配的近親繁殖以及高頻率的交通事故。2022年底,P-22因健康惡化和多次交通事故的影響被人道安樂死。牠的故事喚起了社會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高度關注,成為世界最大野生動物跨越橋——沃利斯安能堡動物跨越橋(Wallis Annenberg Wildlife Crossing)誕生的催化劑。 邁向共生:從構想到建設的漫長進程 Wallis Annenberg 野生動物過境點正在施工。/ 圖片來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這座全長64公尺、寬50公尺的跨越橋於2022年破土動工,預計2026年正式完工。連接聖莫尼卡山脈(Santa Monica Mountains)和西米丘陵(Simi Hills)的這座橋,將為美洲獅、山貓、騾鹿以及多種鳥類、昆蟲提供安全通行的通道,重塑南加州被道路切割的自然生態。該計畫由美國國會跨黨派支持,透過公私合營的模式獲得超過9000萬美元的資金,其中2600萬美元來自慈善家Wallis Annenberg的捐助,並以她的名字命名。 加州州長Gavin Newsom表示:「這不僅是一座橋,還是一個保育願景的具體體現。通過這類基礎建設,我們正在連結和恢復棲息地,確保未來的世代能持續享受加州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 跨越黨派合作: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山獅 P-22紀念館的悼念活動門票售罄。/ 圖片來源:X /Center for the Blue Economy 沃利斯安能堡動物跨越橋的意義不僅限於生態修復,更體現了美國政界罕見的黨派合作。正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道路生態中心主任Fraser Shilling所言:「幾乎沒有議題能讓共和黨與民主黨攜手合作,但這是一個例外。」該橋不僅能降低野生動物與車輛碰撞的風險,還將改善種群基因多樣性,顯著降低近親繁殖導致的滅絕風險。 根據美國聯邦數據,每年有超過100萬次野生動物與車輛碰撞的事故,導致數百人死亡、數萬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沃利斯安能堡動物跨越橋的建設不僅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還將為全球保育工程提供重要參考。 穿越公路的橋樑,守護生命的脈動 沃利斯安能堡動物跨越橋並非只是基礎建設,而是一項保護自然生態的創舉。該橋的設計融入本地耐火植被,不僅適應南加州的自然環境,還能成為動物的安全庇護所。美洲獅、山貓、帝王斑蝶甚至西部圍欄蜥蜴等多樣物種,都將通過這座橋恢復自由的遷徙。 正如加州地區官員Beth Pratt所言:「很快地,不管是美洲獅還是山貓等野生動物,都能輕易地通過這座橋。你還會看到帝王斑蝶在上面產卵,西部圍欄蜥蜴也會在上面生活。」這座橋為南加州的自然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象徵。 參考資料: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to Know About the World’s Largest Wildlife Cross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09/us/california-wildlife-crossing.html 地球圖輯隊:「給動物一條生路」世界最大動物跨越橋將完工,終絕路殺從美國跨黨派合作開始 https://dq.yam.com/post/16098 Governor Gavin Newsom: World’s largest wildlife crossing on track to open by early 2026 https://www.gov.ca.gov/2024/05/07/worlds-largest-wildlife-crossing-on-track-to-open-by-early-20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14
動物實驗替代中心缺乏政府預算被迫關閉
CCAAM 一家開創性的動物實驗替代研究機構 加拿大動物實驗替代方法中心(CCAAM)於 2017 年在安大略省溫莎大學成立,其創辦人 Charu Chandrasekera 博士是一位致力於推動科學革新和動物福利的先驅。她曾在美國的實驗室使用動物模型進行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研究,但她逐漸發現,傳統動物試驗的局限性導致了研究結果在應用於人類時的不確定性。例如,雖然動物試驗中高達 95% 的藥物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但這些藥物在人體試驗中往往失敗,這暴露了動物實驗無法充分反映人類生理特徵的缺陷。(註1) Charu Chandrasekera 是加拿大替代動物實驗方法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lternatives to Animal Methods)的創始執行董事 CCAAM 的宗旨在於開發基於人類生物學的非動物研究模型,為科學研究帶來更準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例如,通過 3D 生物列印技術創造出多種人體組織模型,包括肝臟、肺臟和胰臟,這些模型被用於測試藥物與化學品的毒性。此外,「器官晶片」技術能夠模擬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從而提高藥物開發的個性化與精確性。而針對特定疾病,CCAAM 還開發了模擬人類病變的「疾病培養皿」,如糖尿病模型,以幫助科學家深入研究疾病機制,並尋求創新治療方案。 自成立以來,CCAAM 的工作已顯著減少了動物在科學實驗中的使用,並推動了更人道的研究方法。然而,儘管其貢獻顯著,由於缺乏政府資金支持,CCAAM 在2024 年 10 月正式停止運作,這成為加拿大科學界與動物福利領域的一大損失。 加拿大公眾調查,超過 95% 受訪者支持減少動物實驗 減少動物實驗在加拿大得到了廣泛的公眾支持,並被視為一種科學和倫理進步的表現。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和環境暨氣候變遷部(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就一項減少脊椎動物試驗的策略草案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期間收到約 4300 封電子郵件回覆,其中 99% 來自於大眾。大多數回應者(超過 95%)對該策略的制定表示讚賞,並支持使用非動物方法。這顯示出加拿大人在動物福利和科學創新的議題上具有高度一致的共識。 首先,對於策略的關鍵要素,多數人支持公告中提出的目標,包括優先識別非動物方法需求、推進新方法研究、促進國內外合作及溝通,例如:府應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協作,並確保策略與國際標準接軌,以及實施新方法以減少動物實驗依賴。 動物試驗不僅引發倫理爭議,其成本高昂且結果有限,而基於人類生物學的替代方法則更具效率和前景。公眾認為,減少動物實驗的努力應成為加拿大科學政策的核心,資源分配上應優先考慮這一領域,以確保研究符合人道與科學的雙重標準。 《1999 年加拿大環境保護法》 (CEPA)修正策略調查,按利益相關者群體分類的回應者數量(不包括一般公眾) 加拿大相關政策支持減少動物實驗 加拿大已經通過一系列法律與政策框架,展示其在減少動物實驗方面的承諾。2023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食品和藥物法》的修訂案,禁止化妝品動物試驗,並加入了包括歐盟、英國、韓國和台灣在內的 44 個推行相關禁令的國家和地區。這一舉措標誌著加拿大在推動動物實驗替代技術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同年,《S-5號法案:加強環境保護以促進加拿大更健康法案》(Bill S-5: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a Healthier Canada Act)於 6 月 13 日獲得御准(Royal Assent)。該法案對 1999 年的《加拿大環境保護法》(Can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9)進行了多項修訂,推廣替代試驗方法: 鼓勵開發和採用非脊椎動物的毒性測試方法,以減少對動物的使用。以「3Rs原則」(替代、減少、優化)為核心原則,替代試驗方法(NAMs)採用非動物測試技術,如計算模型、細胞與組織測試以及斑馬魚胚胎模型等,逐步取代傳統的脊椎動物毒性試驗。通過與國際標準接軌、支持技術開發和促進數據共享,該法案不僅強化了動物福利,也推動了科學創新和監管效能,為構建更倫理化的研究模式奠定基礎。 儘管法律和政策層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實施和資金支持上仍存在挑戰。以 CCAAM 為例,這一開創性的機構因缺乏資金而關閉,反映出政策落實的差距。 加拿大在減少動物實驗方面展現持續承諾 於 2024 年 9 月發布《逐步取代、減少或優化脊椎動物測試策略》草案。該策略基於修訂後的《加拿大環境保護法》(CEPA),致力於採用新方法(NAMs)逐步取代傳統依賴動物的測試方式,回應動物福利的倫理訴求,同時提升測試效率和科學準確性。政府在 2023 年末進行了公開諮詢,通過為期 60 天的多方參與過程收集意見,以確保政策透明並充分反映社會期待。 目前此草案公開徵集意見和完善政策內容的回饋已於 2024 年 11 月 13 日結束。根據收到的意見,加拿大衛生部(HC)和環境與氣候變化部(ECCC)將對草案進行修訂,並發布公眾意見的總結報告。最終的策略將與《優先事項計劃》同步發布,計劃於 2025 年 6 月公佈,為未來的環境與健康保護行動提供指導框架。 《1999年加拿大環境保護法》(CEPA)下,取代、減少或優化脊椎動物測試草案策略的要素 社會大眾對 CCAAM 關閉的反應與後續行動 通過公眾調查有 95% 的人民支持減少動物實驗,加拿大政府也持續修訂加拿大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案,確定替代動物實驗方法的需求和優先順序。2024年加拿大預算中撥款 1.909 億加元用於化學品管理計劃,旨在減少人類和環境接觸有害化學物質,並推進科學研究以逐步淘汰動物毒性測試。但都未將 CCAAM 納入其計劃中,這與其推廣替代動物實驗方法的目標相矛盾。 CCAAM 的關閉引發了來自科學界和動物福利領域的廣泛關注。Chandrasekera博士認為,這一事件削弱了加拿大在推動非動物實驗方面的國際影響力。動物正義組織執行董事 Camille Labchuk 批評政府未能提供必要的支持,並指出這是「動物福利與科學進步的重大挫折」。自由黨議員 Nathaniel Erskine-Smith 則認為,政府應對這一問題承擔責任,儘管政府在立法上承諾逐步淘汰動物毒性測試,「但在提供這些努力所需的資金支持上完全失敗,甚至在 CCAAM 關閉時站在一旁,令人難以理解。」 《Corporate Knights》聯繫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詢問為何政府未提供資金支持加拿大替代動物實驗中心(CCAAM)。政府沒有直接回答該問題,其態度可以概括為承諾存在但行動不足。儘管在政策層面表示支持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法,實際資金投入和行動未能達到社會與立法承諾的預期,導致批評聲浪的增加。 註1:可參考閱讀 AI 能否成為取代動物實驗的救世主(上) 內容,關於動物實驗在藥物開發上的局限性。 註2:NAMs,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是指一系列可替代傳統動物實驗的技術和方法,用於化學品的危害和風險評估。這些方法旨在避免或減少使用活體動物,並提供更高效且倫理的測試手段。 註3:根據《加拿大環境保護法》(CEPA)的草案策略,取代、減少或優化脊椎動物測試的五個要素以循環方式相互影響。首先,識別和優先排序新方法(NAMs)指導研究和數據生成,這推動協調與合作,進而促進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與諮詢。最終,這些結果應用於 CEPA 監管計畫的執行,並反過來影響 NAMs 的識別與優先排序,形成完整循環。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2024.12.13
時尚龍頭H&M將全面禁用動物羽絨
自古以來,動物身上的皮毛商品一直帶給人們雍容華貴的印象,甚至對某些人而言,使用動物皮毛而製成的衣服,其觸感及柔軟度是加工製品所無法模擬的。然而,當我們試想,身上所穿的衣褲和鞋子,實際上犧牲著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動物性命時,是否曾有過良心不安的時刻?只因為一己之私,利慾薰心而喪失了善良的心志。 根據韓國時尚學者金弘基於2017年著作的書籍『衣櫥裡的人文學:由鈕扣和縫線縱橫交織的時尚人文探索』提到,每年大約有8千萬到1億隻動物為了毛皮而死亡:4千萬隻水貂與1千萬隻狐狸被人工飼養或受困於人為陷阱、4百萬隻袋鼠被獵捕、15萬隻黃喉貂與30萬隻的貉被活剝皮。羽毛被當成商品的鵝與鴨同樣沒有好下場,美國PETA曾於網路上公開屠宰場作業員將鵝類拔毛的真實影像—此過程稱之為「活拔」,可看出鵝在完全有意識的情形下被活生生地硬扯下身上所有的毛,身上的傷口及血跡清晰可看,慘不忍睹。被拔光毛的鵝與鴨非常痛苦,哀嚎地跑回同伴身邊,牠們生前必須經歷多次類似的折磨,直到被丟到養殖場的某個角落,默默死去。 為了阻擋更多無辜的動物受到殘害,PETA與H&M合作了”共生計畫”,利用更多純植物或可環保回收的材質取代動物羽絨。像是由天然花卉、生物聚合物和氣凝膠等可生物降解元素製成的FLWRDWN 技術,可完全地仿製出有如動物羽絨的材質;2011年開發的Econyl再生尼龍,其成分完全取自回收塑料垃圾。也利用相關企業製作的友善環境成品,像是生物材料公司Ponda的再生纖維BioPuff、Thermore公司的認證產品Ecodown Fibers Ocean等。 拜科技所賜,人類已經不需要犧牲任何的動物,也能擁有保暖且實用的衣物、棉被和床單等用品。我們生活在如此進步的時代,相信並期許不久的將來,動物製品將會正式走入歷史。 參考資料 PETA https://www.peta.org/living/personal-care-fashion/hm-bans-down-feathers-victory/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379 PETA UK https://www.peta.org.uk/blog/hm-bans-new-down/ ETtoday寵物雲 https://pets.ettoday.net/news/810081 Lifestyo https://www.lifestyo.com/2019/12/08/legacy-machine-thunderdome/ BeautiMode 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6919/ Ponda https://www.ponda.bio Thermore https://www.thermore.com/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