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不斷成為「爸爸」的公雞:家禽業的人工取精現實
隨著父親節的到來,許多人將目光投向那些為家庭辛苦付出的父親們。然而,在家禽產業中,公種雞這些「爸爸們」卻面臨著一個少為人知的辛酸現實——非自願人工取精。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據農業部統計,113年光是第1季臺閩地區雞隻總在養量就高達10,269萬隻,較112年同期增長8.8%。面對龐大的市場經濟需求,物種的自然繁衍轉變為成本、效益以及毛利堆疊而成的現代家禽產業。《畜牧法-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中規範,種雞養殖設施面積在每百隻15至60平方公尺之間。在有限的空間裡,規格化的人工授精能快速完成後裔測定和特定公雞的繁殖,並將精液運輸至不同的禽場,擴大同一公雞的配種範圍並大幅提高了利用率,一隻公雞在未曾接觸母雞的情況下能和約30隻母雞完成配種。 自然配種時公母雞個體比例接近,加上性別間體型差距使得受精成功機率有了不確定性。面對高需求的經濟市場,自然配種能帶來的產業效益顯得微不足道,而精準量化且成功率高的人工授精卻成為主要手段。在飼養成本、龐大市場供需與利潤回收的層層數據考量下,實現了產業效益的最大化。 公雞的辛酸現實:頻繁的非自願人工取精 家禽產業中的人工授精作業。圖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 當人工授精成為產業主流,就意味著種公雞們必須接受頻繁的非自願人工取精。在養殖場中,公雞被強制固定著身體和頭部,洩殖腔附近的羽毛被根根去除,只為了避免精液不會觸碰沾染雜質。在行動自由受限的情況下,公雞的鞍部、腹部直至尾部被反覆按摩並在人為刺激中逐漸引起性反應,作業人員便會擠壓生殖突起進行精液採集。 身心影響:人工取精對公雞的生理和心理影響 作業人員擠壓生殖突起進行精液採集。圖片來源: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 人們不知道的是,這看似單純的程序對公雞而言卻是莫大的身心影響。雞對於危險狀況擁有自主意識和判別能力,並具有基礎同理心。研究顯示,當雞隻判別危險接近時,心跳會加速,啼叫的頻率也會產生變化。這樣的情形在取精作業中屢見不鮮。在面對人員抓取時,公雞常因為緊張以及驚嚇的情緒而不停咯咯啼叫,生殖突起便不易變硬突出。為了維持精液產量,作業人員會壓著雙喙以減少啼叫,進而迫使公雞射精。 生殖突起變硬卻也不能和順利採精劃上等號。壓擠力道稍有不慎,便可能因壓力過大導致血管破裂,精液因混入血液而被視為污染,該雞隻則需等待4-5天血管修復後重回產線。除了血液,在強制人工取精的過程中,有些公雞在掙扎時會有失禁的情形,而混入糞尿的精液對產業來說也是污染失誤。產業中的一次技術失誤,對公雞來說卻是無端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創傷,而這樣的創傷在牠們的生命中可能是週而復始的循環。 訓練與操作:確保高成功率的背後 (AI產製示意圖) 為了確保作業成功率,產業人員會在配種季節前2-3星期對公雞進行每週至少2次的採精訓練。這些訓練不僅是為了讓公雞適應人工取精的過程,還包括對操作人員技術的磨練,以確保每次取精的精液質量達到標準。在配種季節開始後,通常以隔日採集的方式,每週進行2-3次的作業,以保持精液的新鮮度和活力。對於少數分泌旺盛的雞隻,則會進行每日採精,並採取連續五日工作、一日休息的週期作業。 社會性動物的恐懼與記憶 雞具有跨物種的社會性行為與記憶。圖片來源:Pexels.com/Oleksandr P 雞是具有高度社會化行為的動物,從胚胎時期就形成了影響其社會行為的記憶,並隨著時間持續更新。這種與生俱來的社會性使牠們能夠和其他各種物種進行社會交往,並形成種間感情的紐帶和記憶的連結。在週而復始的高頻率採集下,公雞可能在一次次的反覆作業中,記憶與生理產生習慣。經常採精的公雞,有時看到採精者就會提前排精;而有些公雞則因為頻繁的驚嚇而習慣在採精時排尿或糞便。這些公雞在一次次從業人員練習與試錯中,承受不斷重複的恐懼,卻因為無法提供產業所需品質的精液,最終遭到淘汰失去生命。 從子孫滿堂到被剝奪性自主 這些公雞的一生,一次次被人類提取精液,在人工配種的操作下有無數小雞誕生,實實在在地成為子孫滿天下的「雞爸爸」。然而對牠們而言,成為父親的現實卻不等於天倫之樂,有的只是一次次規格化的性自主剝奪。在我們感謝父親付出的同時,別忘了狹小的廠房中,有一群「爸爸」,終其一生被不斷成為父親,卻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見過。這樣的結果,都來自人類產業的需求。 (AI產製示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有意識的個體,我們其實都有能力改變現況。透過調整和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及消費行為,從需求端著手,我們可以減少對工廠化飼養系統的依賴。選擇植物性飲食和支持人道對待動物的替代產品,將有助於推動產業轉型。透過我們的集體行動,最終終止動物在這些殘酷系統中的悲劇,讓未來的每個生命都能在尊重與關愛中生活。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游依苓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https://www.naif.org.tw/main.aspx 全國法規資料庫-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60069 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人工生殖技術:雞人工授精https://www.angrin.tlri.gov.tw/artda/chickens/chickens.html ResearchGate-Influences of Maternal Care on Chicken Welfare- By Joanne Edgar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9507333_Influences_of_Maternal_Care_on_Chicken_Welfare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Semen-collection-from-chicken-Source-from-Jag-Mohan-Principal-Scientist-Head-CARI_fig1_351049161 United Poultry Concerns-The Social Life of Chickens - By Karen Davishttps://www.upc-online.org/thinking/social_life_of_chickens.html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08.08
告別殘酷的神豬比賽
神豬比賽常見於三峽清水祖師廟慶典以及客家的義民祭,但是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2019年的調查,在觀音佛祖、保生大帝等神祇的廟宇祭祀上也能看到神豬競重活動,不限定於特定信仰或廟宇。神豬競賽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物資匱乏,養豬技術尚未成熟,肉品供應不足。為了促進養殖技術的發展,日本當局於1900年在三峽成立了第一個農會組織,逐步在各地鼓勵農民養育大豬,並於祭典時舉辦「養豬品評會」,對豬隻進行等級評定,針對優秀者予以獎賞。後來,養豬增重競賽與廟宇祭典結合,信眾相信祭拜越重的豬隻能夠表達最大的誠意,家人也能得到神明的保佑,同時也牽涉了參與競賽者面子及炫耀的心態,餵神豬、殺神豬,當然是要最大的! 神豬一生都承受著高度的身心壓迫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神豬」是怎麼養成的? 據報導,只有毛色和體格符合特定條件的豬隻才會被挑選為神豬。三峽專門飼養神豬的業者指出,在三峽他們偏好黑毛豬,而林口則採用紅毛豬,白毛豬普遍被視為不吉利,因此不被列入選擇。除此之外,體格與骨架也關乎成長潛力,用來判斷未來能否長得肥大。由於神豬是要作為敬獻的牲禮,所以毛色是否一致、身體是否完整都會列入挑選的要點。獲選成為神豬的小豬會先經過閹割,然後在長達兩三年的飼養過程中不斷被迫增胖,因為要四百台斤以上才能參賽,還需要達到上千台斤才可能贏得比賽。根據長期關注神豬議題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調查,當神豬重達300公斤左右時就會被「下窟」;養殖戶會將豬隻關進用粗竹管或鐵管架設的「窟」內,隨著豬的成長調整高度,豬隻除了僅能勉強翻身外,完全無法站立及自由行動。要讓豬隻長到千斤以上的方法無他,就是強迫灌食,刻意增胖。養殖者透過專用的餵食器,每餐灌食約18-36公斤的飼料,當豬隻被訂購後甚至一日灌食至兩餐,一到兩年後,神豬的體重被迫超過700公斤,比一般豬隻超重七倍之多。動社在調查過程中也記錄到,每當豬隻拒絕進食時,業者便會以餵食器敲打豬的鼻子,使其因疼痛、恐懼繼續張嘴接受灌食。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福利科學權威教授Donald Broom曾對台灣神豬飼養議題回應:「正常情況下,沒有任何一隻豬會把自己吃到走不動、癱瘓。」 圖片來源:人造神豬──中元普渡裡尚未消失的傳統- 報導者The Reporter 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導致神豬四肢扭曲變形,因體重超重而癱瘓,也讓豬隻身上長滿褥瘡,甚至因脂肪壓迫膀胱,需要人工協助排尿。Donald Broom也說:「豬的痛覺系統與人類相似,會因病變、淤傷或身體局部受壓而感到疼痛。神豬體積龐大到無法自行翻身或轉身,很容易造成瘀腫。內臟器官也會因超重而受損。身軀過大容易導致體溫過高、過熱,並影響泌尿功能。」 不單是凌虐般的飼養方式讓神豬成長過程充滿痛苦,在祭祀當天,還會被五花大綁的「磅神豬」。重達上千台斤的神豬很難自行移動,有時甚至得出動拖車將豬隻吊起秤重,過程中的粗暴蠻橫使得豬隻經常受到驚嚇,也會出現因衝撞鐵籠而口鼻受傷流血的狀況。最後神豬的四肢被牢牢綑綁,在眾人壓制下,屠宰者以尖刀刺入神豬的喉嚨,並前後移動擴大傷口。宰殺過程完全沒有任何人道致昏,神豬是在清醒的狀態下被放血,因劇烈的痛苦與驚恐尖叫和掙扎,直到不再動彈。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荒謬的是,依據動保法所頒訂的「畜禽人道屠宰準則」第6條規定,宰殺畜禽應經人道有效致昏,但又於第10條將宗教、特殊民俗排除在外。多年來,動保團體一直要求動物福利主管機構針對神豬競重中的「虐待動物」和「非人道屠宰」部分對廟方進行處罰,然而農委會仍強調以勸導代替開罰,甚至找理由包庇。在2011年,有多位客家耆老與學者連署反對以傳統習俗、文化傳承之名行虐待動物之實,隨著時代變遷,也有許多廟宇和信徒已經不認同這項殘酷的活動,轉而以其他供品替代,使用米、壽桃、壽麵、米糕、蔬果等不同食材或環保素材來製作創意神豬,甚至還有神豬撲滿大賽。 總結來說,神豬比賽受到抵制主要是因為其涉及的動物福利問題和不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做法。隨著動物權益意識的提高,許多組織和個人都在呼籲取消或改革這種傳統活動,以更人道和環保的方式來繼續文化傳承。 參考資料: 神豬重量比賽 台灣各地廟宇舉辦「神豬重量比賽」現況調查(108年) 田野紀實:從豬到「神豬」/ 王詩淳 - 文 動物權倡議專員 陳映伃 ———————————————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7.27
英國動保法也保護海洋動物
英國政府在2021 年 11 月宣布,動物福利(知覺)法案(Animal Welfare (Sentience) Bill)的保護範圍將擴大到所有頭足類軟體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和十足甲殼類動物(包括螃蟹、龍蝦和小龍蝦)。根據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一份報告,有確切科學證據顯示牠們皆具有感受疼痛、痛苦或傷害的能力。 「動物可能只是以不同於人類的方式做出反應,所以我們必須仔細尋找行為、認知和神經方面的標記,我們有一些可靠的理由認為這些標記與情感有關。」倫敦經濟學院自然與社會科學哲學中心副教授兼動物感知基礎計畫首席研究員Jonathan Birch博士這樣說到。Birch博士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動物是否有知覺的議題。此項計畫旨在回答兩個主要問題:如何科學地研究動物的知覺;動物知覺科學如何幫助設計更好的政策、法律和照顧動物的方式。 由Birch博士領導的政府委託獨立審查,參考了300多項現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頭足類動物和十足類動物應被視為有知覺的動物,審查結果也促使了法律的修改。 除此之外,審查也評估了目前與這些動物相關的商業行為,以及對動物福利的影響。呼籲禁止拔除蟹鉗 (declawing)、割破蟹鉗 (nicking)、切除眼柄 (eyestalk ablation),活煮及章魚養殖。(註3) 雖然英國的法律可能已經改變了某些動物的待遇,但Birch博士的研究結果是否表明,人類對待其他動物的方式可能也存在問題?例如,許多人會同意在養殖場的雞沒有得到良好的對待,但像昆蟲養殖場,數百萬隻昆蟲被擠進狹小的空間後再經粉碎機中處理,卻很少受到相同的譴責。 Birch博士也認為:「因為我們沒辦法只是看著動物,就知道牠們是否有感覺,或有什麼感受。所以我們可能會認定,我們感同身受的動物才是有感知的動物,而我們難以感同身受的動物,比如無脊椎動物,是沒有感覺的。事實絕對不是這麼簡單。我們需要尋找方法,超越自己對這些動物的情感反應,轉而研究牠們實際情況的證據。」 在《動物感知基礎》計畫的另外三年裡,他希望動物感知科學能夠繼續發展,並強調我們對動物感知的理解、法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所有有知覺的生物還有許多未解答的問題。 「比如說,禁止人們踐踏昆蟲的想法不切實際也無法執行,」Birch博士說。「儘管如此,昆蟲養殖確實存在一些目前超出動物福利立法範圍的問題。」 「我認為我們必須問,如果我們發現證據表明某些昆蟲是有感情的,是否真的完全超出了動物福利法的範圍,或者我們應該嘗試思考如何制定一些實用的、合理、適度的法規來確保人們不會無端地折磨昆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參考資料: 註1: Octopuses, crabs and lobsters to be recognised as sentient beings under UK law following LSE report findings 註2: The science of feeling: why octopuses, lobsters and crabs require animal welfare protection 註3: 如何善待章魚、螃蟹和龍蝦等感知動物? ———————————————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7.05
日本必須立即停止獵捕長須鯨
從今年7月開始,日本水產廳決定每年要捕殺60頭長須鯨。這一行動遭到了台灣多個團體的強烈反彈,由好好愛牠協會發起反對行動,聯合日本的鯨豚保護組織IKAN,共同發表了一份反對聲明。7月1日,在好好愛牠協會的領銜之下,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與其他多個台灣的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團體一同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外集會,提出了強烈的訴求,遞交了意見書,敦促日本政府撤銷這一決策,並立即停止殘害鯨魚的行為。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倡議專員陳映伃於現場發言表示: 捕鯨的過程是非常殘忍的,鯨魚在死亡前會經歷長時間的掙扎和難以想像的痛苦,這種堪稱是凌虐動物的迫害行為完全違背了動物權利的原則,國際上動物保護意識越來越高,捕鯨已經是過時、不符合當代社會道德標準的活動。 長須鯨是高度智慧的海洋哺乳動物,同時具有固碳的功能,在生態系統和調節全球氣候變化都佔有重要地位。獵捕鯨魚將會導致不可逆的生態破壞,鯨魚也不應該成為商業活動的犧牲品。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一直致力於為動物發聲,減少動物的迫害和虐待,並推動友善動物的生活方式。我們呼籲日本政府以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國際保育趨勢的原則,調整過去的文化習慣,停止增列商業捕獵長須鯨的計劃。 邀請您一起為動物發聲 1、共同要求日本政府:立即撤回商業獵捕長須鯨之決議、盡速終止所有捕鯨的許可,輔導捕鯨業者永續轉型。 2、邀請全球民眾到日本水產廳Twitter(https://x.com/suisancho_go_jp)留言「鯨の虐殺に反対!日本政府はナガスクジラの捕獲決議を撤回し、捕鯨を停止すべきです!(反對虐殺鯨魚,日本政府應撤回獵捕長鬚鯨決議、停止捕鯨)」。 3、邀請全球民眾共同響應國外平台所發起「阻止日本獵捕長須鯨」連署(https://www.thepetitionsite.com/674/346/683/) 響應人數已突破5萬人,讓日本政府知道我們共同守護鯨魚、守護世界的決心! ——————————————— 以下為2024/07/01新聞稿全文 捕鯨其實昰虐殺 重創自然生態台灣民間團體聯合要求:日本政府撤回商業獵捕長須鯨決議,立即停止虐殺鯨魚 日本水產廳於6月11日的水産政策審議會,宣布本年度商業捕鯨額度新增60頭長須鯨(獵捕59頭和混獲1頭)引發國際譁然。長須鯨屬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易危物種,是現存僅次於藍鯨的第二大動物,具有高等智慧與感知能力。在生態系中有其重要地位更能大量固碳,而且捕鯨對動物造成極大痛苦,其本質就是殘酷的。7月1日是日本政府開放商業獵捕長須鯨的第一天,也是長須鯨開始遭受生命危險、殘忍殺戮的一天,台灣民間團體好好愛牠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海豚微笑應援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樹人會、鯨豚退休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及台灣大學動物權利發展社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高舉布條抗議「反對日本政府增獵長須鯨」,並於現場揭開日本水產廳審議會的黑箱。同日,日本公民團體日本野生動物保育協會(JWCS)舉辦線上記者會,說明對於水產廳所公布長須鯨數量計算的疑慮,以及日本國內鯨肉庫存量過剩的問題。台灣民間團體同聲譴責日本政府不顧公民意見、強行黑箱通過捕鯨,並要求日本水產廳應立即撤回年增捕60頭長須鯨的蠻橫決定,盡速停止所有捕鯨行動,並積極輔導捕鯨業者轉型。 日本捕鯨爭議不斷,再增獵長須鯨毫無正當性 日本捕鯨行為長久以來為各界撻伐,自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禁止全球商業捕鯨後,日本高舉科研大旗持續在全球捕鯨,多次幾可說是濫捕的行徑,引起國際不滿。2019年日本索性退出IWC,脫離國際的監管,開始在其領海與專屬經濟海域(EEZ)商業捕鯨。而去(2023)年新建的大型捕鯨工廠母船「關鯨丸」所舉辦的下水典禮,形同再揭大型捕鯨行動序幕。 接著,今年五月日本水產廳又提出草案,將全球第二大的鯨魚——長須鯨納入商業捕鯨名單,並宣稱「傳承日本傳統飲食文化」、「鯨魚是重要的食物資源,應該以科學為基礎進行永續利用」、「認為北太平洋有足夠的長須鯨族群且捕撈限額將透過由IWC 認證的方法計算,且捕撈區域僅限日本領海和專屬經濟區(EEZ)」等理由,持續支持日本國內極其小眾的捕鯨業。在該草案蒐集意見期間,好好愛牠協會發起一人一信反對獵捕長須鯨行動,並有18個台、日民間團體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如下四大理由駁斥、反對日本政府的決定。 一、捕鯨過程極度殘忍,鯨魚死前歷經長時間的痛苦掙扎 鯨魚是高等智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鯨魚社會裡,母鯨與幼鯨之間的關係緊密,就像人類帶孩子,母鯨會照顧幼鯨直到成年才離去,有時長達四至五年。鯨魚也有「利他行為」(altruistic),鯨豚彼此信任,相互扶助。過往有許多研究發現鯨魚會在海中「唱歌」來溝通,顯示這些美麗的生物與人類並沒有那麼不同。 然而,捕鯨行為通常是對鯨魚殘忍的虐殺。捕鯨船會從船頭發射附有手榴彈的魚叉,魚叉刺入鯨魚體內約30公分深後會打開爪狀突出物,對鯨魚造成創傷,接著手榴彈會隨之引爆。若魚叉射中鯨魚大腦附近的位置,鯨魚可能會因爆炸對大腦的衝擊力而在幾秒鐘死亡,但由於鯨魚的頭部只有在浮出水面呼吸時才會短暫露出,對於站在移動平台上的砲手來說,要瞄準大腦位置並精準射擊,是極其困難的,更遑論在惡劣氣候下執行,將更難以瞄準。 因此,有許多鯨魚是因身體其他部位被魚叉擊中,遭受重創、休克,甚至大量失血,緩慢而痛苦死亡。2022年冰島派遣動物福利檢查員在捕鯨船上記錄到:被捕的長須鯨中有將近40%在死前痛苦掙扎了大約11分半鐘,其中兩頭則掙扎了一個多小時,還有一隻長須鯨中了捕鯨砲後長達兩個小時才死亡,而最久的追殺更達5小時之久而後放棄。鯨豚退休會創辦人蔡偉立直言:「即使是最先進的捕鯨方法也無法保證鯨魚立即死亡或確保目標動物在死亡前不會感到任何疼痛或痛苦,顯示所有捕鯨活動本質上都是殘酷的。」 二、鯨魚具有強大的固碳效用,捕鯨行為是對地球的致命危害 此外,鯨魚更能夠固碳、緩解氣候危機。鯨魚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封存碳,平均每頭大鯨魚可固碳33噸,並將這些碳存放海底數百年之久。一條鯨魚的固碳效果可抵幾千棵樹。除了其本身直接的固碳作用,鯨魚的活動區域浮游植物會以倍數增加,而浮游植物處理了地球上約40%的二氧化碳,是亞馬遜雨林處理能力的四倍,並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因此,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方法之一,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如果把一頭鯨魚一生所吸收的碳的價值和生態旅遊等其他好處加總計算,平均一頭巨鯨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200萬美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的環境議題部專案執行周諾恆表示:「日本是世界第5大排碳國,為積極減碳,更應正視鯨魚的固碳能力。活的鯨魚,價值遠高於死的屍體。因此就算日本聲稱捕鯨範圍限於其專屬經濟海域,但在海洋生態系瀕臨崩潰、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的現今,捕鯨行為是對整個地球的致命危害。」 三、日本過去吃鯨肉,不代表現在政府也該鼓吹人民吃鯨肉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表示:「繩紋時代,日本有吃鯨肉、也有吃犬貓的文化。日本政府不會以傳承之名鼓吹吃狗肉,顯示利用動物的傳統會因為時代和觀念改變。」根據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調查,將近九成日本民眾未曾購買過鯨肉,而日本政府農林水產省則統計,日本鯨肉的消費量從1960年代高峰期的 23 萬噸大幅下跌,現今日本人均每日鯨肉消費量僅為0.1克,攝取量遠低於其他肉類。在市場需求極小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所允許獵捕的小鬚鯨、布氏鯨和塞鯨,已在2022年捕270隻、2023年捕294隻,卻還要增獵長須鯨,完全沒有必要性。 四、捕鯨造成不可逆的生態破壞,任何國家都應採取行動保護鯨魚 在1905-1976年間,南半球有725,000隻長須鯨因商業捕鯨喪命,捕鯨活動對其族群數量造成嚴重且難以逆轉的傷害。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說明:「目前IUCN 公布的全球長須鯨族群量僅10萬隻,屬於易危物種,更被多國列為保育類動物或瀕危物種。任何國家都有義務保護牠。此外,長須鯨要3至4年才生一隻寶寶,平均一個世代為25年,復育時程相當緩慢。日本要在經濟海域每年捕捉60隻的長須鯨,恐對其族群造成嚴重影響。」 日本政府想再捕鯨100年?審議會上刻意黑箱誤導 日本水產廳於6月5日結束意見蒐集,並於6月11日邀請資源管理分科會委員與特別委員等召開水產政策審議會,日本鯨豚保育組織IKAN與好好愛牠協會亦線上參與,但與會委員根本沒有鯨豚專家、會中無正面回應如IKAN對於捕鯨恐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65條等的提問、刻意拖延會議資料、拒絕公布公眾意見,種種黑箱行徑令人無法苟同。此外,水產廳還公然於審議會上誤導大眾,聲稱其所制定的長須鯨獵捕數量,是符合IWC的標準,但事實上,日本的捕鯨配額從未獲得IWC的批准。 過去同意日本捕鯨的友好科學家就曾指出,EEZ內的鯨魚不太可能大範圍橫向(東西)移動,暗示持續獵捕將有「資源枯竭」的可能性。假設EEZ內的鯨魚和EEZ外的鯨魚皆不會移動到彼此的領域,則每年若獵捕60頭長須鯨,四年後將有可能減少40%以上數量。然而,水產廳卻在會中宣稱:按照目前制定的每年60頭的數量獵捕長須鯨,100年後也不會有造成其種族延續問題。上述種種現象顯示,該審議會根本徒具形式,日本政府早已給長須鯨宣判死刑。 全球已有超過50個團體反對日本政府片面決定商業捕鯨增列長須鯨政策。現今鯨魚的生存面臨諸多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保育都來不及了,實不應再增加獵捕。 共同聲明團體:好好愛牠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生命協會、鳥語獸躍、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海湧工作室、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鯨豚退休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台灣大學動物權利發展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社團法人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社團法人台灣樹人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豚微笑應援會等,陸續增加中。 新聞聯絡人: 好好愛牠協會 理事長 蔡雅芬 0939-939-600 新聞媒體包 (內含中 / 英 / 日文新聞稿) ———————————————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07.02
動物實驗迷思一手掌握 (下篇)
迷思6:許多實驗對動物來說並不痛苦,因此是合理的 《動物福利法》(AWA)是美國唯一管理實驗室動物使用的法律,允許對動物進行灼燒、電擊、毒害、隔離、飢餓、強行束縛、藥物成癮和腦損傷。無論實驗有多痛苦或毫無價值,都不受禁止,甚至也不需要使用止痛藥。即使有不用動物的替代方法,(美國)法律也不要求,而且通常不會使用那些方案。由於《動物福利法》明確排除大鼠、小鼠、鳥類和冷血動物,因此超過 95% 的實驗室動物甚至都不受聯邦法律提供的最低限度保護。因為牠們不受保護,實驗者甚至不必為牠們止痛。 在 2010 年至 2014 年間,近 50 萬隻動物(不包括小鼠、大鼠、鳥類和冷血動物)在痛苦的實驗中,所承受的疼痛沒有得到任何緩解。紐卡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研究人員在 2009 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接受過痛苦的侵入性手術(例如顱骨手術、燒傷實驗和脊椎手術)的小鼠和大鼠只有大約 20% 得到術後鎮痛。 除了實驗中的實際痛苦外,還應該考慮到實驗動物所遭受的所有痛苦,包括捕捉、運輸和處理過程的壓力;極端狹窄和非自然的生活條件;標準飼養程序帶來的剝奪感;以及用於繁殖的動物承受的身心壓力,牠們忍受反覆懷孕、被奪走小孩,有時小孩甚至是在出生後就立刻被強行帶走。 實驗室中的動物在參與任何實驗之前,就已經忍受著被剝奪、孤立、壓力、創傷和憂鬱的生活。如果考慮到每個物種的特殊需求,這一事實就更為明顯了。在自然界中,包括獼猴和狒狒在內的許多靈長類動物,會與家人和群體生活在一起數年或一生。他們每天都會花幾個小時在一起,互相理毛、覓食、玩耍,每晚築巢睡覺。但在實驗室裡,靈長類動物常常被單獨關在籠子裡。實驗室通常不允許社交互動,不會有家庭群體或同伴,也不可能有理毛的可能性、不會提供像樣、比金屬籠柔軟的巢穴。 事實上,在許多實驗室裡動物都會被粗暴地對待,即使在不屬於實驗計畫範圍的例行監測程序也一樣,動物的恐懼與壓力也因而增加。從實驗室內部的錄影片段可以看到,每當有人經過牠們的籠子時,許多動物都會害怕得縮成一團。 《自然》雜誌 2004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飼養在標準實驗室籠子裡的小鼠出現大腦發育受損、刻板行為和焦慮的行為特徵。這種令人震驚的痛苦是在任何實驗進行之前,以標準飼養條件下就會造成的。 《當代實驗動物科學》(Contemporary Topics in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2004年11月 的一篇文章對已發表的 80 篇論文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從日常實驗室程序,包括採集血液和處理動物等看似無害的操作,就已造成動物明顯的恐懼、壓力和痛苦。 迷思7:其實我們不想使用動物,但我們別無選擇 現代研究中最重要的趨勢是認知到動物很少能作為人體的良好模型。比起動物實驗,人體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基於人體組織和細胞的研究方法、大體、高仿真的人體模擬器以及運算模型等方法都是更可靠、更精確、成本更低而且更人道的替代方案。器官晶片利用真實人體細胞和組織建構出郵票大小、功能健全的器官,讓研究人員能夠研究疾病並開發測試新藥物。科學家利用人類腦細胞開發了微型腦模型,可以研究腫瘤,還有人造皮膚和骨髓。我們現在可以用再造的人體組織(例如MatTek的EpiDerm TM)來測試皮膚刺激性,並利用人體組織來生產和測試疫苗,以及用血液樣本進行懷孕測試,而不用犧牲兔子來進行妊娠測試。 動物實驗之所以持續存在,並不是因為這是最佳的科學方法,而是因為過時的習慣、抗拒改變以及缺乏宣傳和教育。 迷思8:醫學院的培訓課程需要解剖動物 在美國,沒有一所醫學院使用動物來培訓醫學生,也沒有要求或期望申請醫學院的人需要有動物解剖或對活體動物進行實驗的經驗。醫學生接受的培訓是結合先進的人體模擬器、互動式電腦程式、安全、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和臨床經驗的訓練。 如今,甚至可以在不傷害任何動物的情況下成為一名獲得認證的外科醫生。一些醫學專業組織,美國麻醉專科醫師學會(American Board of Anesthesiologists,或簡稱ABA),是要求醫師完成模擬培訓(而不是動物實驗)才能獲得認證。在英國,醫學和獸醫學生對動物進行實驗性質的手術是違法的。 迷思9:動物的存在是為了供人類使用的。如果為了讓一個孩子受益,必須犧牲一千或一萬隻動物,那是值得的 如果對一名智能障礙人士進行實驗可以造福一千名兒童,我們會這樣做嗎?當然不會! 每個生命本身的價值不能被其對他人的潛在價值所取代。而且浪費在動物實驗上的錢與時間本可以透過使用現代的、與人類相關的非動物測試來幫助人類。 有些實驗者從來沒有意識到動物實驗是一門糟糕的科學。 縱觀歷史,實驗者以扭曲的方式折磨、虐待動物。 PETA 的「未經同意」揭露了近 200 個這樣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在實驗室中動物長期以來所遭受的痛苦,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這種剝削行為,以及如何幫助生命,為有感情、覺知的生物創造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小結:「在什麼情況之下,動物實驗是合理的?」 動物解放運動哲學家辛格 (Peter Singer)這樣答道: 如果有某個實驗,真的會帶給人類重大的貢獻,貢獻大到你願意用腦部損壞,心智能力跟動物一樣的人類,作為實驗對象,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動物做這個實驗。 我們應該更有意識的認知到所有動物都是生命主體,不應該淪為被利用的工具,尤其是科技的發展已出現更多更好的替代方案,以動物做實驗,不只傷害動物,其存在的必要性更值得我們思考。 原文參考連結: Answers to Common Arguments for Animal Testing | PETA ———————————————————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推動倡議以科學為基礎,透過專業的調查來獲取高度的公信力,推動社會改變。我們不接受政府與財團的捐款,以確保調查與監督的公平公正。我們主要仰賴公眾的小額捐款來支持我們的工作,邀請您一同參與,助力這場為動物權益奮鬥的運動。您的支持將是我們持續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
2024.06.30
動物實驗迷思一手掌握 (中篇)
迷思4:動物實驗有助於對抗癌症 自 1971 年以來,透過稅收、捐款和私人資金,美國在癌症研究上已經花費了數千億美元。然而,一項針對 2003 年至 2011 年間研發的 4,451 種實驗性抗癌藥物的調查發現,儘管所有藥物都已經在動物身上成功測試,但93% 以上的藥物在進入第一階段的人體臨床實驗後卻失敗了。這項研究的作者指出,透過將人類腫瘤移植到小鼠身上等技術創造的動物“模型”,並不能準確地預測藥物在人體上的療效。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前所長 Richard Klausner 觀察到:「癌症研究的歷史就是治好老鼠癌症的歷史。幾十年來,我們治癒了老鼠的癌症,但對人類身上卻行不通。」 研究發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化學物質在小鼠身上的致癌率只有 46% 。如果從大鼠到小鼠的推論都有問題了,那我們又如何從小鼠、大鼠、天竺鼠、兔子、貓、狗、猴子和其他動物的結果推論到人類呢? (近年來,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略有下降,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改變了生活方式,例如飲食和戒菸;然而癌症的發病率仍然持續上升,醫療系統對抗癌症所投入的資源已經開始排擠到其他醫療項目。) 現在 NCI 已經開始用人體癌細胞做第一階段的新型抗癌藥物測試,這樣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樣,每年在機構中有100萬隻老鼠被用來做測試,也讓我們有更大的機會來對抗癌症。 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癌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但大多數關注癌症的機構組織(health organization)在公共教育等預防項目上的投入、花費卻很少。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大多數癌症是由吸煙和食用高脂肪、高動物蛋白質食物以及含有人工色素和其他有害添加物的食品引起。我們可以透過考慮來自人類、與人類相關的數據並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迷思5:科學界有責任利用動物實驗來持續尋找人類所患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在美國,動物實驗每年耗資數十億美元(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40% 研究資金)、近 3 兆美元的醫療保健開支。雖然用於動物實驗的資金和實驗中使用的動物數量不斷增加,但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美國的預期壽命仍居世界第42位,嬰兒死亡率也較高。 2014 年,由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共同撰寫,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上的綜述論文記錄了動物實驗在改善人類健康方面的壓倒性失敗。該論文的結論是:如果對動物進行的研究仍然無法合理預測人類可能出現的情況,那麼公眾繼續支持和資助臨床前動物實驗是浪費時間與金錢的。 小結:預防勝於治療 與其預期自己罹癌後再尋找有效的治療,大多數人更希望自己一開始就能遠離癌症。 比起全世界的動物實驗,透過教育人們避免攝取過多脂肪和膽固醇、戒菸、減少酒精和其他藥物、定期運動以及改善環境的重要性,其實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同時減少更多動物不必要的痛苦和犧牲。 原文參考連結: Answers to Common Arguments for Animal Testing | PETA ———————————————————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29
動物實驗迷思一手掌握 (上篇)
權威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一再顯示,動物測試(animal testing)是門糟糕的科學,不僅浪費了動物和人類的生命,還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試圖讓動物感染牠們通常不會感染的疾病。以下是支持動物實驗常見的迷思,以及反駁這些說法的論點。 迷思1:每一項重大的醫學進步都歸功於動物實驗 這並非事實。 《皇家醫學會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甚至評估了這個主張,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大多數動物實驗其實與人類健康無關,對醫學進步並無實質貢獻,許多實驗僅僅出於好奇心,甚至不打算聲稱能夠治療疾病。人們之所以誤以為這些實驗有助於人類,只是因為媒體、實驗者、大學和遊說團體誇大了這些實驗帶來新療法的潛力,以及在過去醫學進步中所發揮的作用。 耶魯醫學院和幾所英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動物實驗對人類有益的證據在哪裡?》的論文,研究人員系統性地檢視了使用動物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幾乎沒有證據支持動物實驗有益於人類的觀點。 事實上,健康領域許多重要的進展都歸功於人類研究,包括發現膽固醇和心臟病、吸煙和癌症之間的關係,X光的發展以及愛滋病毒的分離。 1900年至2000年間,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從47歲增加到77歲。儘管動物實驗者將這一進步歸功於動物實驗,但醫學歷史學家報告稱,人們壽命延長的原因是營養、衛生以及其他行為和環境因素的改善,而不是從動物實驗中學到的任何東西。 儘管在一些發現的過程中曾經進行過動物實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動物對於這些發現至關重要,也不代表動物可以預測人類健康的結果,或者不使用動物就無法做出同樣的發現。把資源投入發展非動物實驗方法更有可能促進人類健康的進步,比起在動物身上進行常常不準確的測試,這些方法可能更便宜、更快速,並且與人類更相關。 迷思2:如果不使用動物,我們就必須在人體上測試新藥 事實是,我們已經在人體上測試新藥了。 不管進行多少次動物測試,總會有人成為第一個接受人體測試的人。由於動物實驗非常不可靠,這使得人體試驗變得更加危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指出,95%在動物測試中被證明安全有效的藥物,在人體試驗中因為無效或有危險所以失敗了。而在一小部分獲准用於人體的藥物中,有一半最終會因為在動物實驗過程未發現副作用而被重新標記。 Vioxx、Phenactin、E-Ferol、Oraflex、Zomax、Suprol、Selacryn 和許多其他藥物近年來因服用者出現不良反應,不得不退出市場。儘管經過嚴格的動物測試,處方藥每年仍造成 10 萬人死亡(註:為美國第四大死因)。更多關於動物實驗失敗的資訊可以在這裡找到。 迷思3:我們必須觀察活體動物中細胞、組織和器官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從完全不同的物種中找了些健康的生物,透過人為誘發,硬生生讓牠們得到平常根本不會感染的疾病,並將牠們關在一個非自然、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然後試圖把結果套用在人類自然發生的疾病上,是很荒謬的。不同物種,甚至同一物種對藥物的生理反應有極大的差異。青黴素(盤尼西林)會殺死豚鼠,阿斯匹靈會害死貓並導致老鼠、豚鼠、狗和猴子的先天缺陷。 嗎啡對人類是一種鎮定劑,卻會刺激山羊、貓和馬。此外,實驗室中的動物通常會表現出承受著極大心理壓力的行為,實驗人員也承認,以這些壓力過大的動物做實驗,其實會影響數據的有效性。 發現青黴素的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 (Sir Alexander Fleming) 說:「幸好我們在1940年代沒有進行這些動物實驗,否則青黴素可能永遠不會通過批審,甚至整個抗生素領域可能也不會出現。」比起動物實驗,現代非動物研究方法更快、更便宜,而且與人類更相關。 先進、精密的人體細胞和組織研究方法讓研究人員能夠測試新藥、疫苗和化學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HμREL生物晶片利用人類活體細胞(living human cells)來評估藥物或化學物質對多個互相作用器官的影響;VaxDesign的MIMIC® 系統則使用人體細胞,打造一個只有美金一角大小,但能模擬(完整的)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測試疫苗。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以人體組織為基礎的“晶片肺”,可以像真正的肺一樣“呼吸”,用於評估吸入化學物質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此外,還有以人體組織為基礎的方法也用於測試、評估化學物質的潛在毒性,以及研究燒傷、過敏、哮喘和癌症。 人體臨床研究也能讓我們深入了解藥物的作用和人體的運作方式。一種名為微劑量的研究方法可以透過給予一次性極小劑量的實驗藥物,遠低於可能產生任何藥理效應所需的閾值(臨界值),來獲得有關該藥物的安全性以及在人體中代謝方式的資訊。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先進的影像技術研究工作中的人類大腦,甚至可以測量單一神經元。 小結:以非動物研究取代動物測試是趨勢 從科學角度來看,使用非動物的安全測試是更可取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其實已經有大量先進的非動物研究方法能替代,不但避免動物遭受殘忍迫害與無辜犧牲,也有望為人類健康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原文參考連結: Answers to Common Arguments for Animal Testing | PETA ———————————————————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28
紐約市老鼠絕育計畫
鼠患一直是讓紐約頭痛的大問題,老鼠的繁殖力非常驚人,每年大約可以繁殖1.5萬隻後代。雖然準確的數字難以估計,但一家蟲害防治公司說,紐約市有多達300萬隻老鼠。過去城市與老鼠的戰爭中,紐約使用了各種方式—包括不人道的老鼠藥,企圖以毒殺來滅鼠。但近 60 年來,紐約市領導人也明白,老鼠問題是無法透過殺戮來解決的。 老鼠繁殖能力驚人,用毒殺無法解決問題 最近,紐約市議會啟動一項新法案,市議員阿布魯 (Shaun Abreu) 提出了「老鼠節育」計畫,希望以避孕手法來減少老鼠數量,同時也保護野生動物免於老鼠藥的毒害。其實,這並不是紐約市第一次嘗試以節育的方式來控制城市中的老鼠數量,早在1967年,時任州長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就曾實施類似的政策—把人類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溶解於植物油中,再把肉類和穀物浸在裡面,做為老鼠的避孕藥;十年前,大都會運輸署(MTA)和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也都有試過同樣的做法,可惜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這次紐約的老鼠節育計畫有兩個重點,除了投放避孕藥外,也針對市區內垃圾處理方式進行調整,將過往擺放在街道上的垃圾袋移到垃圾桶中,減少老鼠的食物來源。 新計畫將使用名為「ContraPest」的避孕藥,會影響雌性老鼠的卵巢功能和破壞雄性老鼠的精子細胞,使老鼠不孕。 避孕藥的研發者梅爾(Loretta Mayer)博士,目前經營一家致力於人道控制動物數量的非營利組織,他表示,這種帶有鹹味和脂肪的藥丸對老鼠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味道甚至比披薩更好,而且成本很低,每磅大約5美元,不過最大的挑戰是要擴大生產規模,才有辦法分發到各地。 今年初,紐約市網紅貓頭鷹—Flaco死亡後被驗出體內有四種致命劑量的老鼠藥殘留 圖片來源:NYC to look at birth control for rats to combat rodent population 有些人擔心,如果藥丸散落在城市的水源附近,或被雨水沖入集水區時,藥丸裡的化學物質或賀爾蒙會不會造成其他的影響,不過一些人是支持這項法案的。由於毒殺使用的老鼠藥有藥物殘留的累積性,停止毒殺間接幫助了處於食物鏈較高層的其他動物免受毒害,節育也是更人道的做法。(延伸閱讀:城市與老鼠的戰爭讓野生動物遭殃) KiTA友善動物協會提倡以人道的角度,透過調整人類的行為與選擇對動物、環境都較友善的做法為替代,停止使用黏鼠板,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防鼠三不措施,如清除食物來源、減少老鼠在環境中可藏身之處,封堵鼠類出入通道等,並輔以氣味驅逐,以「預防」的方式,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是緩解人鼠衝突更有效的做法。 參考資料: 1: The Next Frontier in New York’s War on Rats: Birth Control 2: NYC to look at birth control for rats to combat rodent population ——————————————————— 所有生物學與統計學都呈現一個不爭的事實:要大規模減少老鼠數量,撲殺手段絕對無效,因為殺戮的速度遠不及繁殖的速度。想要有效減少老鼠數量,必須要減少食物來源。 對老鼠而言,城市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垃圾與廚餘。諸多已經立法禁用黏鼠板的地區或國家,對於垃圾與廚餘的暫放、垃圾桶的佈署與放置,都有嚴格的規範。紐約並非不曉得這個道理,然而對一個人口密集度高、工商活動頻繁的民主城市而言,訂定規範對垃圾及衛生進行管制,需要很漫長的溝通,才能取得民眾的共識與妥協。 避孕手段到底是否有效,不得而知,雖然相對於老鼠藥、黏鼠板,可以避免很多現存的問題,例如傷及無辜、缺乏效率,但避孕手段終究治標不治本,且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例如環境賀爾蒙。 可以預見的是,在紐約市成功訂定法規管理衛生與垃圾之前,無論是支持黏鼠板老鼠藥,還是反對黏鼠板老鼠藥的市民們,都要一起承受各種治標不治本的治鼠政策,也都被迫要共同面對人與鼠的漫長惡戰。 加入連署不黏鼠,連署禁用殘忍無效黏鼠板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23